文学关注人生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28 浏览:12989

大家简介

叶兆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名誉副会长,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总字数约400万字.著有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等,长篇小说《花影》《花煞》等,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散文》等.其作品《追月楼》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

阳春三月的一个下午,我和一位来自高中的小记者一起去采访著名作家叶兆言老师.到了叶老师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整整占了两面墙的书橱.明媚的阳光从小阳台照进来,与屋内古色古香的茶几、装饰画等物品一起调和出一种柔和的气氛.叶老师直爽、幽默、慈祥、真实,像个普通的邻家爷爷,向我们娓娓叙说了他的读书和创作生活.

叶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父亲叶至诚也是著名作家,但他告诉我们,他走上写作之路,并不是受了家庭的影响.叶老师说:“其实家里人不希望我当作家,我从小也不想当作家.一个人成为作家有多种原因,有时候会被总结成一种力量,譬如鲁迅想通过写小说改变国民性,这是一种动力,但这不是唯一的动力.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是由各种背景、各种条件、各种经历组成的合力共同塑造的.”叶老师最初由于时代的原因,进入工厂做了四年钳工,直到恢复高考之后,他才考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而他正式踏上写作道路,却是硕士毕业之后的事情了.

叶老师坦言自己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开始的时候很不顺利.他说:“在江苏成名作家中,我是遭遇退稿最多的作家之一.但我想,退稿无所谓,我就多写,总能写好.这是我的信念,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如果一个人真正热爱写作,发不发表不重要,但写出来才是重要的.很多人没有成为作家,原因很简单,就是没写.我父亲说过,写文章是用文字把思想固定下来,固定下来了就是作品,没固定下来就什么都不是.我想对中学生说,写作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如果你进入其中就会喜欢;写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喜欢,而不只是天分,或者其他因素.如果一定要听励志的话,那就是沈从文说过的:多写,反复写,即使成不了作家,也可以比原来写的好得多.”

当我们问叶老师“您初中时作文写得好吗”这个问题时,叶老师的回答令我触动很深:“我中学的时候,作文写得好的时候蛮好,不好的时候也一般.写作是一种能力,作为现代人,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这就和能走路、能唱歌一样,写作能力不只是作家才具备,而是所有的人都应具备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学要有语文课的原因.而作家有很多种,以书法为比喻:作家相当于书法家,到了书法家的境界,字可能写得很怪,甚至看不懂,但属于艺术品.而中学生的写作课训练的是写好‘楷书’的能力.因此,写作能力和当作家是两回事.”叶老师还告诫我们,中学生一定要把写作能力训练好,这不仅仅是考试、学业的问题,也关乎我们的将来.

叶老师的回答使我们又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作文和文学不同,那么文学拥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叶老师说:“文学的好处在于,它会让你充分了解人生.文学会告诉你,人生是非常丰富的,一株普通的小草和一朵富贵的牡丹花都很好,都是生命,都有美好的一面.文学发掘的是这种枝枝节节的东西,不是结论,而且往往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生活会告诉你们诸如红灯停、绿灯行的规范,但文学不思考这些基本规则,文学会关注为什么闯红灯,闯红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文学使用的价值标准和日常生活中的不一样,它关注的是人性.文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不关注结论性的东西,它提示一些简单的真理:你和别人不一样就是最好的,你创造一个别人没有的东西就是好的.”“文学是内心深处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写作不仅仅注入墨水,还要注入自己的灵魂和血肉,这样的作品才有灵性,人物才立得起来.”叶老师这样与我们谈论文学创作,并强调,写作要写自己真实的感受,要崇尚美好的道德品质.

对于青年文学爱好者来说,应该怎样正视自己迈出的第一步呢?叶老师说:“如果发表作品的目的不在写作上,只为拿奖加分走捷径,对于人生来讲,无可厚非,但对于当作家来说,就是个坏事.写作没有近路可走;如果说有近路,那就是写接近自己内心的东西;内心深处特别的东西,最接近文学.通过文学宣泄一种心情、一个想法,这样才是接近写作本身的.至于写作的第一步,我认为走好、走不好都不重要,写作就是马拉松,要跑几百万步才算数,所以出一本书、发表一篇文章往往不能说明什么.”

读叶老师的作品《名与身随》,能感觉到他的阅读面非常广泛.我们好奇在叶老师的中学时代,哪部文学作品给他的影响最大.他说:“没有具体哪本书改变了我,我不相信读一本书会改变一个人,其实都是合力,一个人要读大量的书.阅读是很随意的,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我的童年,没有人告诉我什么书必读,小时候背了很多唐诗,就是因为无聊寂寞,没什么太多的道理.但不能说背了哪首诗,就能搞定唐诗.”

关于读书,叶老师告诉我们,大块经典不一定必须去读.“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大家越来越明白文学这个行业没什么了不起了.其实,在过去的中国,如果认真去调查,真正读懂像《红楼梦》这样的名著的人也没多少.但那个时代,文学是体现有教养的一种方式,大家都不敢说自己没看过,这就是真相.但到了网络时代,文学就去除神圣性了.我更欣赏现在的社会,更真实,还原文学的本来面貌.在网络时代,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改变了,好的东西依然会有它的魅力,包括经典.网络上最好的东西可以变成纸媒的东西,纸媒的东西也可以在网上看.”

叶老师还说:“现在,有人喜欢文学,有人不喜欢文学,这是正常的.我希望中学生记住两点:一是文学是好东西,可以去喜欢;二是不要树立这种价值观:喜欢文学就是好的,不喜欢文学就是不好的.不要因为你选择文学,就去鄙视那些不爱文学的人.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和文学事业一样伟大,行业之间不存在谁好谁坏,只能在同行业中比较.一个热爱文学的年轻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和别人不一样.对于文学家来说,怪比不怪好.”

我们请叶老师给现在的青少年提点建议与期望,他说:“我仍然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尽自己的能力,上个好大学.应该读书的时候,就要好好读书.现在的很多中学生在为学习叫苦,其实,上学的苦算什么?我们这代人是被耽搁的一代,在做工人的时候,我非常渴望上大学,想着只要让我上大学,上什么学校都可以,学什么专业都可以.因此,我觉得现在的学生要珍惜在学校的时光.”


与叶老师一个小时的谈话,让我感受良多:如今的“文章”,也许已经说不上是“千古事”,但“得失”却仍在作者、读者的“寸心之间”.该怎样正确对待文学、对待写作,乃至于对待学业,叶老师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初中生一个很好的借鉴.

小记者采访感言

卢牧远(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叶老师是一个学识渊博、言语幽默且非常真实的人,他对文学与写作有很独到的见解.他的话大胆、直接又精辟、睿智,给了我很深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