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教师专业的“民间”通道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58 浏览:20630

摘 要:通过建立“微社团”、开展“微教研”、突出“微评价”、聚集“微效应”,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民间”通道,使之与“”通道互为补充,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通道”模式,才能促成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的优化升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关 键 词:教师专业发展;民间路径;微社团;微教研;微评价;微效应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9-0067-03

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民间”通道,可以打破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过度依赖“”通道的局面,形成教师多样化专业发展新格局,促成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的优化升级.

一、建立“微社团”,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民间”载体

在当前相对垂直的组织架构下,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意志”往往以一个个任务和要求的形式,通过“”路径逐级分解、落实,在这条“”路径中,学校各中层处室、教研组(学科组)等“正式群体”变成了事务性的传递和执行机构;作为“意志”的“终端”和“受体”――教师,大多局限于被动地完成任务、疲惫地应付检查、“半推半就”地参与评比,即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多种平台,如各级各类优课评比、教学竞赛,学校也往往会给参赛教师下指标、定目标,并责令职能处室、教研组(学科组)反复研磨、全力备战,充斥着显性的、功利性的要求,发展平台演变成了“竞技场”,参加比赛并获奖成了教师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如此,教师专业发展的“”通道,往往以完成学校或教育行政的任务为主,真正属于教师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通道并未畅通.

如何开辟一条“”渠道之外的“民间”通道,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通道”样式,进而更多地聚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力量,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转变?成了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借鉴了学生社团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教师社团,形成以“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教师“民间”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些“工作室”可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来组建,如“K歌”工作室、“文学”工作室;可依托学科来组建,如“e项目”工作室、“科技教育”工作室;也可直接用优秀教师的名字来组建,如“XXX名师”工作室、“XXX特级教师工作室”;还可直接以教师推崇的某种教学模式或教学主张来组建,如“微型游戏项目”工作室、“学程导航”工作室等,工作室成员可三五成群,也可七八做伴.“微社团”的“遍地开花”使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栖息地”.由于每个工作室成员都“尺码相同”、志趣相投,因而工作室也就成了每个教师的精神港湾,这种“微社团”是共同体而不是“小团体”,这就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事业的依托.

众多“微社团”的建立,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民间”载体,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过渡依赖“”载体的现状,也使教师的行走方式由“独自行走”转变为“结伴而行”.这种“民间”产生、“”备案的“非正式群体”,为学校教科研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

二、丰富“微教研”,充实学校教学科研的“民间”样式

长期以来,我们满足于依托“”路径开展教科研活动,将“”意志通过一次次的会议、活动来传达、贯彻、落实;满足于学校统一组织的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教科研活动,期望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学校或教育行政统一组织的相对大型的教科研活动,并不能保证活动内容适切每位教师,也不能保证活动形式每个教师都喜欢,更不能保证提出的理念、推广的模式每个教师都认同,活动在当下可能会形成“一定影响力”,但活动过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实际效果很不“经济”.

学校教科研的根本要义是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堂生态的优化.通过开辟“路径”之外的“民间”科研通道,不再以“规模”追求“轰动效应”,以“推进”谋求“广泛共识”,以“任务”寻求“贯彻落实”,而是减轻学校教科研的“不能承受之重”,还教师真正的教科研自由.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必须赢得教师的自身认同,没有教师广泛认同的活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而要获得所有教师的认同,必须实现活动主体的变更,于是我们探索出以“微社团”为主体,以“微教研”为主形式,以“微变革”为主诉求的微型化教科研之路,达成了以“微教研”推动课堂教学“微变革”,以“微变革”促成教学质量“微提升”,以“微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微成长”的教科研原点诉求.例如“微型游戏项目”工作室,以打造微型游戏教学样式为主追求,围绕将什么样的游戏应用于课堂,游戏如何有效地承载教学内容,游戏课堂如何有效驾驭,游戏教学效果如何有效评价等方面展开了系列教学研究,形成了鲜明的课堂教学特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工作室的每个成员都将游戏教学作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研究品质明显提升,专业发展明显提速.在具体操作中,学校应各“微社团”请求,灵活组织活动,实践了“”搭台、“民间”唱戏、集中展示、“专场演出”的新型教科研样式.


真正的教科研只有在自由、愉悦的氛围中才能展开,教师也只有在自由、愉悦的氛围中才能获得持续发展,依托“微社团”开展“微教研”,这种“民间”教科研样式,不仅是“”教科研的有益补充,更应成为学校教科研的常态和理性诉求.

三、开展“微评价”,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民间”话语

“”往往从显性的角度评定教师的专业发展,通常将“意志”转变成相应的指标体系,并赋予适当分值,进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量化打分,如教师每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执教了多少节公开课、示范课,参加了哪些教学竞赛,获得了哪些奖励等等,并根据分数高低“英雄排座次”.这一“”评价体系,看似公平、公正,可操作性强,却并不能涵盖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都是显性的、可量化的,如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主张的逐渐成形、教学模式的悄然转变、教学生态的日趋改善、教师自身知识经验的充实积累等,都难以直观地显露出来,也难以精确地赋予分值,这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性状”是“数量性状”而非“质量性状”,甚至只是“隐性基因”,没有表露出“性状”,因而是“默会”的,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更是无法检测的.要更为科学合理地评定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补充“”评价之外的评价方式,而不能一味地关注“显性的产出”.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