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367 浏览:117860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协会将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日,表明这一现象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王冕在《成都商报》2010年11月28日痛心地展示了一组数据:中国每年因死亡人数为28.7万,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有8人未遂,者平均年龄32岁,已成为我国15至34岁青少年人口中第一位的死因.由此可见,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青少年漠视生命问题的成因分析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青少年的特点是有活力、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好表现,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21世纪的中国,伴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诚信、公平、宽容、互助的价值取向面临新的挑战,功利与攀比之风盛行,部分青少年在某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下,缺乏对他人、对生命万物基本的关爱.

2.自身情绪、情感不稳定.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迅猛,而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这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一定的困扰.特别是一些父母长辈的溺爱,使很多学生养成任性、孤僻、自私的性格特征,耐挫折能力不强,一旦面临新挑战或困难,容易走极端,他们缺少积极的兴趣爱好,痴迷于网络游戏,深受网络游戏中宣扬的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而网上传播的游戏,对于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来说,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3.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两个重要因素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成才:一是家庭,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二是学校,这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导在价值取向上应保持一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起帮助孩子不断成长的重任.稳定的家庭有利于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的出现,使许多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期失去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极有可能导致他们受到酗酒、吸毒、暴力、性乱及其他犯罪问题的困扰.如果家庭不能够健全地履行自身职责,社会和学校无论付出多少努力,也往往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是5+2等于0或者负数.

4.学业负担的压力.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最大的忽悠.”并称在这一“忽悠”之下,学生过早地加班加点,死读书、读死书,对学生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系列调查表明:91.7%受访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受访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博士学位;65%的受访父母给孩子布置学校以外的作业;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门门都是满分.教育的宗旨对于国家来说,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优秀的公民,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公民自身来说,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封闭、僵化、白热化的升学竞争,加重了学生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成绩至上的考试模式,使教育逐步背离了原有目标,脱离了社会,忽视了教育对象,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已经制造了太多的童年恐慌——学生因不能够理解和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产生较为强烈和持久的焦虑感,一旦难以承受,便可能出现等非正常现象.


二、敬畏生命和生命教育的历史发展

法国的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把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他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原则.”史怀泽认为生命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不可分割.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对其他生命体的蔑视最终将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

贺克宏先生认为:生命教育是旨在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陆续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1979年,澳州成立“生命教育中心”,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1989年,日本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乌克兰2001年开始开设生命科学基础课;我国台湾地区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从此,生命教育在台湾开始蓬勃发展;20世纪末香港对生命教育予以极大关注,内容涉及宗教教育、德育、、公民教育等20多个科目,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等网站,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等系列专著;中国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写入要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深入探讨生命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追求生命完善,推动学校关注生命发展,自觉抑制与消解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

1.感悟“生命神圣”,培养“敬畏生命”的意识.万物由大自然创造,生生不息,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美好,如组织学生郊游亲近大自然,养殖小动物,种植花草,开设生命话题讲座探讨生存价值等等,去发现自然界的美好,发现生命的宝贵,对生命体有一种尊敬和畏惧的心理,有一颗宽厚的爱心,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开展情感教育,用亲情、温情、友情去温暖青少年的心灵.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着力营造和谐温馨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家人、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与帮助者,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情感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智力、体质、劳动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3.减轻学习负担,改变评价方式.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中指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判断一个人的智力,要看这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评价学生的成长、成才,不能仅仅关注一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目前我们的教育往往对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关注太多,这是不科学的.针对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厌学逃学情绪加重、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缺失等问题,需要我们加快教育改革,包括提高课堂效率、就近免试入学、控制学生作业量、避免过多统一考试、倡导教师远离有偿家教等等,还要对学生进行幸福观的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减压,排解心中的不快,克服自卑心理,学会珍惜生命.

4.关注人格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托马斯·利科纳博士在所著《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人格教育的成果,直接决定了人们是用知识创造美还是制造恶,人格的完善与否,影响着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是走向文明还是走向毁灭.对于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是,知识和技能从来都不应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从某种意义上看,人格培养比知识传授更加重要.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要努力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社会.

(高晓娟,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