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新理念》的点滴感想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95 浏览:15157

摘 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关 键 词:教育新理念;感想;学生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83-01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1.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

任何实践都应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的.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应深深懂得这次自己所肩负的任务的重量,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映了现代数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教师要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因为探究既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还有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要具有开放性;把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引入课程等.这些可以说是数学课程的新理念,当然是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与探索出来的.对理论的学习教师应不断的进行.

2.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2.1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2.2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3.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4.1.2“入境”.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4.2朗读的技巧.朗读要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师必须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技巧指导的重点训练应是朗读技巧的综合应用.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主编《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科学出版社1998版

[2]王尚文著《语感论》(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