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的误区与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12 浏览:116542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高效完成课程目标的关键.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应追求“事半功倍”的高效.而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高,时常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1.理论学习无目的

有些学校的教研活动喜欢赶“时髦”,披着“与时俱进”的外衣,流行什么教学模式、教学经验,立马在校内组织全员培训.殊不知,这些“高高在上”的理论会与本校的实际情况“水土不服”,缺乏针对性,教研活动的效果自然好不到哪去.

2.集体备课缺创意

所谓集体备课,应该是同科教师针对某个课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从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可如今,有些学校闭门造车,一人写好教案,在小组内念一遍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或干脆上交一篇抄来的教案应付了事.

3.听课评课走过场

公开课或研讨课上,有些听课教师没有用心听;评课时,大部分教师默不作声,少数几位年长些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点评,且发言时经常出现“意见雷同”.

4.教学反思无深度

一些教师把写教学反思当做教学任务来完成,为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这样的“反思”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从而使教学反思表层化,不深刻,还有反思只注重课堂教学气氛、教学效果的思考,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作深层次剖析,所以收获不大.

还有的教研活动时拉家常、讲笑话,坐等教研活动结束的现象.如何才能让学校的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诱发参与内需

纵观以上种种现象,都是因为很多教师没有专业成长的需要.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的教学成绩好就可以,还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小高已经评到手,已经没什么奔头了,认为教师发展是青年教师的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这种消极情绪也会感染青年教师,导致教研氛围不佳.因此,学校应对校内教师进行分层培养,分别制订培养考核条例,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奔头”,从而激发参与教研活动的内在需求.

2.明确活动目标

(1)集体备课“四部曲”.首先,研究教材,形成有自己思想的“个体初案”:各位老师根据教学计划,理解课标,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提前备好一周的教学简案,以备集体备课时讨论之用.其次,在交流碰撞中形成有群体思想的“集体初案”.先由主备人说课,然后由组员发表补充意见,全组讨论,集体商定后确定集体教案.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敢于说“不”,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身的“个体初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既有组内统一意志,又有个人风格特色的“个体特案”.第四,在特色教案的课堂实践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各环节的操作性进行现场验证,对其成败得失进行修改、反思,同组交流、归纳、整理、订正,形成“集体共案”,作为下一轮集体备课的参考资料.

(2)个体反思促成长.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个体反思可采用以下一些形式.“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心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期末思”: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3.搭建活动平台

(1)办公室内.目前,我校的学科组相对集中,在平常的备课或批改作业时,发现点滴问题即可展开讨论,哪怕是闲坐或闲聊,也可以营造一种研讨的氛围.教师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也许我们在闲谈中就可以轻松地解决.

(2)校际之间.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及需要,自发地与其他学校建立项目式学术交流组织,与其他学校教师在自身学习、科学研究、教学业务等诸多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讨.当然,学校管理者也应尽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研讨的机会与平台,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教研活动.


4.及时反思教研活动

不反思的教研是没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是最低的.

第一,参与教师的反思.某一主题的教学研究告于段落之后,要引导教师抓住说课、上课、评议的环节,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长点,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专题深入进行实践解剖,积累教与学的原始资料,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案例研究;经过案例教学的验证,直到对典型案例进行符合教学反思要求的精致加工,整合到教育专题论文的理论框架中去.

第二,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也要不断反思,如研讨的专题是否合适,专题研讨后从与会者的发言中学习到什么,专题研讨的形式是否需要改进,怎样促进个体主动参与到群体活动中等.很多研讨的内容不可能一次得出结论,为使研讨不断深入,组织者应及时将每次研讨的结果整理出来,在下次研讨前及时发下去,为所有参加研讨的教师提供可以继续思考的话题,为进一步研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