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词教学中的意境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26 浏览:10304

优秀的诗词总是以凝练的语言、和谐的旋律、动人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景,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与美的享受.如何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呢?在诗词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有三个环节是使学生入境的有效途径.一、打开兴趣之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充分领略诗词的美,首先得使学生对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打开兴趣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应该是介绍诗人的生平及逸事,让学生熟悉作者,喜爱作者,从而引发对其作品的兴趣.如对李白、杜甫,学生们早已久闻大名,因此学起他们的诗歌都劲头十足.而提到外国作家,像莱蒙托夫、惠特曼等于大多数学生都比较陌生,当学生从老师那里了解到莱蒙托夫不凡的一生及他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了解到惠特曼开创了浪漫主义自由体新诗的先河,知道了他的《草叶集》是在嘲笑、攻击、封锁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他们便再也不可能漠然,而是将以极大的热情看待《帆》、《船长》等诗作.打开兴趣之门的第二把钥匙是利用朗读营造气氛、先声夺人.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感情充沛的朗读给学生带来的是难以言传的听觉上的美感.究竟好在哪里的悬念自然把学生导入对诗词更深入的探索.二、徜徉意境之中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诗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领会,准确把握这种意境,这是欣赏诗词的基础.要让学生如痴如醉,感同身受,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透彻地讲解诗词诗词的语言既精炼又含蓄,诗人把思想感情凝练地概括在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里,诗词犹如霓虹灯,教师只要打开开关,它就会放射出无限的光辉,不仅可以照亮读者的眼,更可以照亮读者的心.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词人因相思而消瘦,因相思而憔悴,可谓神形兼备,道尽相思之苦,相思之深.在讲授中须把“瘦”字讲得精辟透彻,便于学生把握和理解词的内涵.2.动情地描绘诗词中的情景诗词贵在情真,赏析诗词也贵在用情,读者只有被真情打动,被吸引住全部的注意力,想象才能展翅飞翔,直达诗词美的殿堂.如果说诗词是一幅独特的画,教师就是那特别的画师.譬如我在讲解《琵琶行》第一段时用比较低沉的声调描绘诗中的情景:秋风瑟瑟、江月茫茫,诗人在江边送客,倍感秋天的凄凉,离别的哀伤,想一醉方休,奈何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被领入到特定的情景中.这首长诗的基调“愁”字便在学生脑海中定格,也掀起学生心海中的波澜.3.用丰富的联想来理解诗词的内涵联想分为感性的联想和理性的联想,它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诗词中意境、象征都是通过联想产生的.诗人可以把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用一根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人因送友人归京,故思及长安,他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神奇、别致、新颖、奇特,写出了送别时的心潮起伏.“狂风吹我心”不一定是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而主要是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如狂飙吹心.至于“西挂咸阳树”,把我们常说的“挂心”,用虚拟的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心与树本不相干,作者通过想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实体,由想象造成内容上巨大的跳跃,由跳跃形成巨大的感染力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由秋天的落叶、流逝的江水联想到人生易老,岁月无情,进而引发出老病孤愁的感慨.这样的联想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杜诗“登高”内涵的理解.在诗词教学中,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联想的,也要指导学生用贴近自己的生活积累、审美经验和美学理想来品味诗中的具体形象,充分发挥他们对诗词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如读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我让学生们回忆自己观大海怒潮的情景,让他们在脑海中勾画出周瑜头戴纶巾、手摇羽扇,指挥若定的勃勃英姿.由苏轼早生华发的感叹,我让同学们想象自己到了白发年龄时将有何感叹,于是联想和想象的发挥,使学生如临其境,情动于衷,完成了诗与读者由陌生到亲近、由亲近到交融的过程.这样,诗人笔下的情与景,读者感受和领悟的情与景,已经形成了摄人心魄的意境,使读者流连忘返.三、登上美的山峰诗词与美密不可分,当师生徜徉于诗词的意境之中,美已经频频向大家招手.此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将学生引到美的山峰,将诗词所蕴涵的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的甘露一一啜饮到心田,从而心智得以开启、情操得以陶冶、灵魂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李白的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想象如此瑰丽,对仗如此工整,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如此令人感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在读者心中如石破天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引起多少同病相怜、一见如故人的共鸣.诗人超越等级观念,超越男尊女卑观念的平等思想是那样难能可贵;莱蒙托夫的《帆》,唱出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那便是对斗争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等诗词中的美着实令人回肠荡气,令人心胸开阔,令人积极向上.学以致用,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成功的诗词教学除了实施以上三大环节之外,还应把立足点放在学生自己对诗词的赏析及对诗歌的创作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诗词佳作,不断练习,可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美的体验.学诗、赏诗与写诗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使学生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