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48 浏览:143453

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简称)高一语文教材是第一年面向全江苏省发行并使用的教材.它是在江苏省具有独自高考命题权之后的又一举措,也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的一大成果.可以说在江苏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总体上说,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的编写内容是比较成功的,它兼顾到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同时,作品的文学性较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的教材有较大进步.下面先简要地谈谈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较人教版教材具有的特点.

一、导语设计突出“对话”

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共2册.在这2册书中,每一册书都有针对该书的导语,而每个模块(以前称“单元”)也有自己的导语.这些导语的设计大大地突出了与学生间的“对话”,避免了生硬,增强了亲切感和亲和力,易于青少年接受.如,“致同学”中有这样的话:“当同学们和着青春的节拍步入高中时,成长的欢乐一定充溢在胸间,请接受编写组老师们良好的祝愿!同学们现在拿到的是第一册语文必修课教科书,我们在这册教科书中设置了四个专题,将与你们一起体验青春的等”而每个模块也有类似的“导语”,如:“青春,是人类生命的赞歌,十六、七岁的青年,应该珍爱青春,敞开心扉,感受多彩生命,编织人生梦想,实现精神成长.来吧,走在青春旅途上的青年朋友一起来吧,让我们向青春举杯.”

而人教版语文教材没有针对该书的导语,只有一个类似说明文的“说明”.在每个单元前,只有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显得生硬.

二、目录创新,主题一目了然

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在“目录”设计上,也有一大创新.除了原有的课文标题和作者外,还添加了每一模块的主题,在一大模块之下,还设有小的支点.如必修二课本中的第一模块命名为“珍爱生命”,在“珍爱生命”这一主题下有5篇文章,并将这5篇文章分为三大分支,具体为:强者之歌(《检测如给我三天光明》)、精神支点(《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生命的赞礼(《呱等呱等》

《鸟啼》).

另外,在“目录”设计上,还有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在每一模块的主题之下,还设有“活动体验”“问题探讨”“文本研习”这一类的提示语,将每单元学习的侧重点通过“目录”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时间的运作效率.

三、习题设计注重个体交流与活动

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较人教版语文教材在习题设计上,有很大不同.人教版教材在每篇课文之后都设有“练习题”,供学生练习、思考,而且,这些“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本篇课文而言的,偏重学生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练习题”的答案也基本上是统一的.

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并不是每篇课文之后都设有习题,而是在一个小模块(一般是2篇文章)之后.习题的设计关注到学生的交流与活动.在课文之后经常会发现这一类的词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方案,参与对话交流”“你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同学之间组织讨论,并记录发言要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与同学们交流讨论”.而且每一模块(人教版称“单元”)结束时都有“积累与运用”,系统地提出本模块的学习要求.

四、作品录入关注生命成长

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所选取的文章,都有很浓的文学色彩,至少可以看成是一篇文学作品,以前的政论性文章被减去,加之以青少年喜爱的文章和关注其生命成长的作品,很受学生欢迎.如必修一中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十八岁和其他》.尤其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一文,我个人觉得很好.它告诉了青少年“什么是教养”“如何获得教养”,如何增强个人的修养.《获得教养的途径》的学习有利于高一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成长

信条,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文言文篇幅减小,难度降低

2000年3月第2版的人教版的高一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有12篇,占整本教材的50%,而且所选取的文言文课文多为先秦文学作品,难度较大,学生一时很难理解并接受.另外,在12篇文言文中,《邹忌讽齐王纳谏》《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6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触龙说赵太后》背诵1个自然段,《过秦论》要求背诵2个自然段.背诵量较大,容易造成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和厌倦.在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避免了这种现象.必修一和必修二两本语文教材共有9篇文言文(其中2篇是宋词),大大降低了文言文课文的难度,背诵量也大大降低.这里对文言文课文篇幅减少持肯定态度,并不是说不要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相反,我们要更好地学习并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只是要适合、适量才好.

除此之外,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在中外文学作品的选取上也有改变,外国文学作品数量较人教版增多.

另外,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还有2点不足之处.一是在两本必修课本中,文言词语的练习(积累)过少.必修一课本中只在最后一个模块第108页提到积累文言虚词“而”“乎”“其”“且”的用法,但对于它们都有怎样的用法,并没有实例的练习.必修二课本只在第85页有关于文言文实词的6个练习.这对于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是大有好处的,可是一旦走进高考考场,学生还是要面对文言文的考试.如果没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又如何应对高考的文言文考试呢?(虽然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但到了高三不还是要面对高考吗?选拔和录用人才时不还是要看学历吗?)二是作文练习要求宽松.在两本必修课本中,每个模块之后的“积累与运用”中都有“写作实践”这一练习题.题干要求是“从下列三(四)题中任选一题写作,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也就是说,在每次作文训练时,学生都可以从三个或四个作文题中选取一个作文.这样做,对于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空间是有好处的,也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但是,高考作文题的要求也会这样

吗?一旦学生形成了可以多选一的作文习惯,是否会适应高考的一题要求呢?到了高考考场,除了紧张外,还要面对只有一个题目的作文题,学生那个时候如果无话可说,又该怎么办呢?我想,在以后设计作文训练题时,是否可以考虑到这个问题呢.

最后,我提出自己的2点建议.一是取消每个模块主题下面的“活动体验”“问题探讨”“文本研习”之类的话语.因为学习一篇课文,学生不可能只是“体验活动”,也不可能只“讨论问题”,而是要进行“文本研习”等.只有读懂“文本”,才会有所收获的.二是增加人教版附录的“三表一符号”.具体为:“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和标点符号的用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深感到这些附录的“价值”.它们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平时积累,更有利于辅助高考复习.顺便提一下,语文高考题的出题设计不要过分脱离教材,否则,走过高中的学生往往会据此告诉后来者“不用学语文”“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反正考试也不会考教材的”,这样的话,就会使语文教材“形同虚设”.语文高考题应鼓励学生对同一文学作品(包括语文教材上所学过的文章)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新观念.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和促进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


总之,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是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素质教育呼唤下的精神成果.它贴近时代的发展脉搏,又不忘继承民族的优秀文明,可以说更符合现代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

程,更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汾湖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