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课稿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71 浏览:20248

摘 要: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关 键 词:物质化学离子微观宏观

中图分类号:G63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66-02

1说教材

1.1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主要讲述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1.1.1新课程标准中对于离子的内容要求不高,只是“知道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初步建立粒子观,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1.2书本首先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各类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等内容,都是为说明“离子是什么,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作铺垫.

1.1.3学习完离子后,书本已初步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生可对物质及其构成粒子的关系进行归纳.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2.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了解离子的定义;通过分析,了解化学反应中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NaCl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树立“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1.3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2说教法

2.1设计思路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离子的形成.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了解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但对原子得失电子后的变化还不清楚,借助多媒体展示“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学生的掌握离子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具体事例讲解同学之间有互助合作的精神,过度到原子之间也有互助合作的精神,这样就形成了离子,利用多媒体,以卡通形象的动画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化静态为动态,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2课时安排:二课时

3说学法

3.1学情分析

3.1.1学生是泉州实验中学初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

3.1.2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对原子得失电子有了一定的了解.

3.1.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

3.1.4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了解得还不到位.

3.1.5学生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有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3.2学法设计

在第三单元课题1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

3.2.1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2.2通过“创设情景、引导观察、联想反思”等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3.2.3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采用了小组讨论、学用结合等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说过程

4.1教学流程

4.2难点的突破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