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454 浏览:142761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提高写作教学质量,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为写作积累素材;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写作积极性;要抓热点话题,引发学生的写作.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指导,为写作奠定基础.

关 键 词: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写作兴趣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往往能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践,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从语文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七年级的语文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好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作的关键.学生有了写作兴趣,进而就发展成为爱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教师要取优法良策,花时间花精力下工夫,使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使学生的作品有个性、灵性.

1.指导学生善于观察,为写作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观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基础,没有观察,学生作文就无从下笔,无话可说.现在部分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拿起笔来总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或者写起来言之无物.其原因就是缺少观察,素材积累不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多观察,让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观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正确感悟生活,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哲理.

2.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写作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写作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好的文章无不是人们的感慨之作.在学生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情不自禁地袒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才能消除学生厌恶作文的情绪,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传递和交流信息,在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例如通过命题激发情感,写《我的童年》,学生看到题目,就会引起对童年的回忆.如果命题作文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压抑学生的情感.因此,作文命题必须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抓热点话题,引发学生的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快速成长发育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很敏感,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场演唱会、一场球赛、一个社会事件等都是关注的焦点,谈论的话题.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获取了很多信息,在平时的言谈中也经常涉及.因此,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写作训练,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学生对事件感兴趣,自然就愿意去写,所以写出的文章内容就比较充实,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为写作奠定基础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与写作有紧密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阅读,一方面能够获得大量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信息,使学生的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阅读的过程也是塑造人文精神的过程.它对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形式和确立、对于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使个性发展有更深的根基.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文本.

阅读对象的选择是阅读获得成功的第一步,教师不要硬性规定阅读篇目,硬性规定阅读篇目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造成被动阅读.读者是阅读行为的主动者,学生之所以能够阅读,取决于主观的需要,能否满足学生个性阅读的需要,是阅读产生效果的先决条件.现实中学生个性差异客观存在,学生的阅读需要必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真正的读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对象,关注并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阅读需要.放大阅读材料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自主选择阅读文本,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在最能照亮他心灵的烛光的引领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阅读,更是学生心灵得以成长、精神得以丰富的阅读.

2.对学生阅读加以恰当有效的引导.

恰当有效的引导学生阅读,是阅读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的阅读在课上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的阅读是在课余进行,因而学生的课外阅读将成为扩展知识、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并加以恰当有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在宏观上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方向性的把握和点拨.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阅读干扰和影响,对于教师来说要使引导做到恰当有效,首先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诸如阅读目的、阅读理解程度、阅读中的收获和主要障碍及阅读观念上的误差等,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分析归类,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性和直接影响阅读效果的关键性的问题加以点拨、引导,从而既把握学生阅读的方向,又不影响学生阅读的自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