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715 浏览:141802

历史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密切;历史概念多,内容广;时间跨度大;复习时间短暂,学生长期形成的轻视意识,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观念;随着考查能力的加强,学生认为“背的没考到,考的没背到”,形成一种误解,复习与不复习一个样;加上考试分值低,没有必要花时间在这一学科上,这一切影响了学习成绩的突破提高.随着中考历史的深入,如何展开考前复习,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成绩一直是我们教师密切关心的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学习得“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复习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出发,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读中考说明,把握命题方向,固本强基

试题不管新、奇、巧,万变不离其宗,其答案的命制注重回归课本上的确定性知识,即活而有根(教材),活而有度(课标).即使能力立意也以基础为本,检测如只注重能力而忽视知识,能力将会变成一座沙丘之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复习中,必须过基础知识关,要仔细研究中考考试说明,紧紧把握考试命题方向,研究近三年的考题,依据考纲,从标题、提要到正文,认真熟记,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真正弄清考纲规定的每个知识点,明白哪些知识要识记,哪些要理解掌握,要做到对各个知识点了如指掌,答题时就能游刃有余,应对自如.反之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就会无从下手.因而复习到最后阶段更要“以书为本,回归书本”,要深入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

二、梳理要点,构建网络,纲举目张

复习时要强调让学生做“蜜蜂”,而不是“蚂蚁”,即不仅仅把知识简单装进大脑,还要进行整合加工,即构建知识结构,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将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综合,纵横串联,编制成知识网络表,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点线面结合,使掌握的知识不再是一盘散沙、一团乱麻.例如,九年级上册的考试内容,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围绕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巩固,一条是工人运动和科学理论发展.两条主线铺开就形成了面.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巩固一线为例,有产生(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确立发展(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巩固扩展(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这些具体的点,通过整理,使学生对教材知识一目了然,融会贯通,学生明确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与新航路开辟(开辟市场、积累资本)最大的相同点在于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的前奏);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新制度,为发展铺平道路(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逐步实现工业化),资本主义成为潮流;适应这一潮流,俄国、日本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美国南北战争巩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专题化整理,使书由厚变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学生认知、理解、记忆.避免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头脑中出现“打架”的现象,也避免了肢解知识体系、机械学习的弊端,在复习时可起到纲举目张的功效.


三、关注热点,活用历史,学以致用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理解、认识今天的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全面了解每一个重大热点与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有相关的联系,重视史鉴作用.如:2012年是中日邦交40周年,回顾历史,两国有友好往来(唐:遣唐使,鉴真东渡等),有不和谐音符(甲午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但友好交往是主旋律,以史为鉴,今天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反思历史,尊重中国人民.

吃透教材,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仅仅是第一步,如何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准确正确分析、解决问题,才是复习的关键.知识堆砌得再多,没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解题能力,不会是轻负高效的复习,复习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连接知识与学习实效的桥梁,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培养能力必须要把好的方法教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科学记忆,事半功倍

记忆是掌握知识最基本的能力,历史知识需要记忆的多,“不能死记,但要记死”.首先,要及时复习,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对刚背过的东西要在没有遗忘之前及时复习,教师要适时适度组织学生默记、默写,要经常将相关知识串起来,多次点拨,做到“温故而知新”.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多样记忆方法.例如:①概括记忆,对要记的内容进行提炼,删繁就简,高度浓缩,抓关键;②理解记忆,对记忆的内容认真思考,深刻理解再去记忆;③对比记忆,对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然后对不同的内容特别记忆;④归类记忆,整理归类历史知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⑤纲要记忆,把内容归纳为纲,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内容进行记忆;⑥串线记忆,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线索,呈现出来;⑦歌谣记忆,通过编顺口溜的方式加以记忆.

2.培养能力,应答自如

针对中考选择题、材料题占分比例较大的特点,主要培养审题和答题能力,它包括了材料的审读、关 键 词句提取、答题方向的判断、相关知识的调用、知识与材料的整合、文字的组织和书面表达等能力.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审题和答题.审题:一审答题指导语,以此确定题目限定的范围内容,答案的切入角度,保证不偏题;二审设问,看需要回答什么.设问所涉及的知识,说明答案的要点基本出处;第三,带着设问审读材料,抓关 键 词,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根据有效的信息寻找信息与书本知识的联系点以及与设问的内在联系,然后重组知识点,整合知识点,迁移知识点,再生知识点.答题,要紧扣题目,紧扣材料,结合教材,切忌把所给材料放在一边,漫天撒网,一味地回答书本知识或不顾书本内容,照搬材料,没有书本知识作依据.

3.精选巧练,提升能力

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加强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机,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任何知识的理解、深化,问题的暴露、解决,解题方法的掌握,都离不开严格的训练.练要巧练,第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多而不精事倍功半,精而不多事半功倍,要精选较为规范、科学的习题,突出重点、难点、知识交叉点,要多角度地练习;第二,要讲实效、到位,多做小型基础题目,扎扎实实搞好量的积累,为质的飞跃铺平道路;第三,要一题多练,一题带多题、带一类题,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巩固知识;第四,要错题变式练,错题是学生最宝贵的复习资源,要整理错题,对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强化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促提高,训练多了,解题能力自然会增强.

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强把马拉到水边,但你不能强使马喝水.”就是说只有学生想学,才能真正学好.随着复习的深入,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会减弱,教师要适时进行激励,为学生创设机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引导学生从表层的兴趣到深层发展,让他们逐步对历史学科知识、技能本身的学习和运用产生持久稳定的兴趣;要注意启发诱导,强化学生的参与思维,要积极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独立、半独立的机会;要想方设法少讲、少写、少做,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去讲、去读、去做,要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整个复习过程;要因材施教,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都学有所长;要针对学生的困惑点、疑问点及时点拨、及时检测、及时讲评、及时补救,做到步步为营,切实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总之,历史学科复习没有常法、定法,但贵在得法.复习中牢记书是“革命的本钱”,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链接知识、目标的桥梁.我们要不断反思、探索,要与时俱进,使复习备考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兴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