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构建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99 浏览:20642

摘 要:以构建体育强国为背景,梳理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进程,分析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所存在的城乡结构差别、基础设施匮乏、文化建设落后、参与主体流失、体育消费市场启而难动和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提出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契机,坚持“以农为本”发展理念,完善农村体育怎么写作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人口体质健康等农村体育发展对策,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 键 词:体育强国;农村体育;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023-05

体育强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情结的词汇.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国体育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总书记在北京奥运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由此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体育强国”建设的新目标.建设体育强国,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然而,对于一个农村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农村基础长期薄弱的国家并非易事,农村体育成为了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薄弱环节和“短板”,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一个“软肋”所在.研究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农村体育发展对策,是一项十分必要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

1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进程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体育经历一个开创、停滞、恢复、发展的过程.建国后的20世纪50-60年代初是我国农村体育第一次繁荣期,确定了建国初期农村体育工作的原则.1960年开始,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体育工作重点的压缩与调整,农村体育在动乱和凋敝的经济状况下遭遇建国后的第一次低潮.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农村体育的第二次繁荣,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制定了新时期农村体育工作方针与措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明确了农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基础发展地位,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成立、全国农动会召开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农村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和我国体育发展战略重心转移,农村体育将在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指引下,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2体育强国构建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既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采取先富带动后富、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适应了现代化建设初期的需要,但也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性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福利保障和文化生活以及政府的公共资源支出的差异.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从正在执行的财政分配体制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怎么写作远落后于城市.

2.2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与体育器材匮乏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其中仅有8.18%分布在乡(镇)村.就体育场馆数量来说,我国现有的60佘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城镇体育场馆占到79.8%,而占我国国土面积83.5%、约占总人口61%的农村地区,却只拥有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当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还没有体育基础设施,个别农村只是配备了极少的健身器材,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乡镇或学校.由于投入较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健身需要,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3文化建设落后,农民体育价值观不明确我国长期以来虽然强调,要把体育文化教育的“重点”放到农村,但是,在实践中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体育文化活动处于半瘫痪状态.在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贫瘠的农村文化不可能给农民带来先进的体育健身观念,农民长期生活在贫瘠的文化环境之中,必然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大多数农民不懂得科学体育健身的涵义,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甚至有些农民认为“劳动就可以替代体育锻炼”,特别是在当前农村,一些封建迷信文化、低俗文化还没有彻底清除,农民的业余娱乐生活还大多局限于、打等活动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国家健身政策的认知,这种滞后的农村体育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瞄.

2.4农民健身意识缺乏,体质状况不尽如人意

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在我国9亿多农村人口中仅有0.63亿常参加体育锻炼,农村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比率仅为7.13%.从农民的健康状况来看,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农民达到“合格”标准以上的比例为84.7%,不合格率为15.3%.当前,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许多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和发病率高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5农民收入低,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启而难动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面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正在缓步扩大,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远远落后城镇居民.农民作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弱势群体,如果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终日为生计苦苦挣扎,是很难想象还能把体育这种身体活动方式引入生活之中.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低,直接影响农村居民购写力的强弱、生活消费支出的多少和生活水平的高低.就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增加居民收入的任务还很艰巨,体育健身}肖费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2.6青壮年流失严重,农村体育参与主体缺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被推向城市,造成农村体育参与主体的缺失.在我国有近26139万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是农民,这些在外流动打工的农民,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身体素质相对要高于一般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理应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长年漂泊在外,这无形中削弱了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知识、有能力、身心健康的新型农民,而目前在农村青壮年严重流失,“守巢”者中大多是老人或妇女、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2.7体育职能部门力量削弱,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体育指导员匮乏在我国现行的体育组织,除省、市、县具有相应的固定机构外,市县一级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很少,有个别区县还没有专职的农村体育工作者,即使有组织也很不健全,开展活动很少.至于对农村最直接管理和推动的乡镇一级根本就没有专门的体育机构和体育组织,更没有体育协会、文体中心和社会指导员.究其原因,第一,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达到国家精简机构规定的硬指标,我国不少县(区)乡(镇)撤消了体育部门,并将体育置于别的部门之下或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合并重组,这种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权限,使农村体育的政府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第二,国家实施乡镇撤并工作,我国的乡镇数量从2000年的43511个下降到2009年的34170个,10年合计撤并乡镇数量达到9341个.乡(镇)体育作为农村体育开展的支撑点和连接城市与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纽带与平台,乡(镇)的不稳定,影响乡(镇)体育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致使体育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影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展.虽然国家为保障和实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娱乐等利益,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雪碳工程”、“体育下乡”和“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等体育政策和措施,但事实证明,这些政策和措施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特征,在广大农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样在农村,如果没有相关人员召集和组织他们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便难以开展.体育职能部门力量削弱,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村级体育指导员的缺失,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口.

3体育强国构建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机遇

3.1强力政策倡导

政府文件已多次强调要促进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问题.200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注重城乡体育共同发展,加大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04年-2012年,一号文件连续9年均锁定“三农”,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推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对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推动作用.2008年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后,结合体育强国的建设目标,农村体育问题更加突出地摆上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议事日程.除国务院的强力倡导外,国家体育总局也对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2年颁布“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2006年出台“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9年实施《全民健身条例》.

3.2有效制度保障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体质的增强,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计划纲要,其中国家颁发的《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无疑为现今我国农村体育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依据和保障.特别是国务院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所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更是为农村体育的建设提供了直接、明确和颇具针对性的制度支持.

3.3务实措施推动切实让广大农民受益,国家政府和体育总局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990年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1997年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001年为重点扶持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实施“雪炭工程”,2004年确定为农村体育年,提出“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在全国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2006年推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立2009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十一五”期间,全国已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万多个,使全国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拥有公共体育场地,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3亿m2,受惠人数达3.3亿.

4体育强国构建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4.1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契机,推动农村体育公共事业的发展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现实机遇与条件.应抓住“十二五”时期国家大力加强对农村体育事业投入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借体育强国建设之“东风”,加快构建农村体育公共怎么写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体育发展的差距,统筹城乡体育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体育公共怎么写作一体化和均等化的目标.各级体育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研究制定城乡统筹兼顾的体育发展政策和规划,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调整与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落实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农村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建设.按照的要求,把构建多元化体育怎么写作体系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第一要务,把农民健康、长寿、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作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标志,科学发展农村体育,使农村体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4.2保证体育经费落实到位,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集资为辅,在不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自筹经费作为补充,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形成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做到投资渠道多元化:第一,加大政府体育资金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力度,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保证体育经费落实到位;第二,在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积极利用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企业赞助和场地出租,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或个人捐款投资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村加强自身能力的发展,充分挖掘潜在的能量,采取各种渠道,扩大经费来源;第三,强化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怎么写作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按照要求把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到农民身边,使文化体育怎么写作覆盖农村,第四,设立体育设施的专项资金,加强对各级各类单位配套资金的督促检查,以保证规划项目建设资金足额到位;第五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按时完成进度,确保成为“阳光工程”“利民工程”和“形象工程”.4.3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促进其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体育价值观念是推动体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影响农村村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劳动者,我国有近9亿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为此,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紧紧围绕“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理念,大力普及科学体育健身的知识,通过建立科学健身走廊、体育科普知识专题讲座等形式将体育健身知识输送给广大农民群众,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橱窗、黑板报、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体育健身的目的意义、科学健身方法、科普知识,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让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体育健身的价值与重要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4.4解决好不同人群的体育问题,促进农村人口体质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人口体质与健康问题愈发重要,如何促进农村体育发展,提高农村人口体质健康,按照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群体分布实际情况应做好3方面工作:第一,培养新的农村体育主体.当前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后,空巢现象普遍,因此,培养新的农村体育主体是搞好农村体育的关键,新的体育主体应是留守农村的青壮年、老人和妇女儿童;第二,重视外出农民工这一群体.政府和体育组织要抓住时机开展以农民工为主的农村体育节目、体育活动、大型比赛、表演等活动,使他们在外感到愉悦、身心放松,回乡后为家乡发展做贡献,这也是推动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问题.留守儿童已成为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农村社会中一代人的成长.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要靠农村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纳入到农村体育工作的整体范畴中来开展.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弥补留守儿童缺少的家庭教育和亲情依附,从而及时引导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避免不良心理的滋生与蔓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4.5加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重视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完善农村体育怎么写作体系农村基层体育组织是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保障.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建立健全以村为基础,以乡镇为重点、面向基层、怎么写作农民的农村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作用,对于加快农村体育发展并实现经常化、生活化至关重要.农村体育发展要以乡镇为重点,并首先以县城及中心镇为切入点实现突破,各乡(镇)政府,应该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将文化与体育部门联手共建乡镇文化体育工作站,制定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在成立乡(镇)级的体育工作组织机构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扶持、层层引导、分类建设、整体推进”的方式,构建以乡(镇)体育社团为主线,以各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为重点,点、线结合,覆盖面广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并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管理规范、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组,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并明确其地位,把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和培养,引导和扶持农村基层文体专业户,作为新时期推进农村基层体育建设的一项任务给予重视,从而将农村的体育组织建设和发展推向纵深发展,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4.6按照“以农为本”发展理念,发展农村“特色”体育文化,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就必须首先关注农村居民的需求.我国幅员广阔,体育文化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鲜明的区域胜特征.因此,农村体育的开展必须扎根区域土壤,走出自己的特色,按照“以农为本”发展理念,重农村特点的创造思路,遵循“亲民、便民、利民”原则,植根于农村.一是积极挖掘、开发、整理和推广那些农村的、区域的、民族的体育文化,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赛龙舟、舞龙舞狮、秧歌以及具有民族特点的摔跤、荡秋千、跳板、打陀螺、放风筝等.二是大力引进新的体育文化,将现代时尚的体育文化活动向广大农村渗透,如体育舞蹈、健身操、瑜伽等.三是开展贴近农民生活的体育竞赛活动,例如钓鱼、原地抛掷秧苗赛、抗洪搬沙包赛、抗旱提水保苗赛跑、插秧赛等.从农村的现实状况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把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农村体育才能真正受到农民的喜爱和参与.

5结束语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和“十二五”战略部署的制定,农村体育发展已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农村体育的发展对我国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农村体育发展问题,应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