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育工作遭遇“问题”家长

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62 浏览:20393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们经常会和各种各样的学生打交道,而遇到最多的却是一些“问题”学生,为了更好地处理学生的问题,常常会有家长的介入,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对我们教育者还是理解的,能够通情达理地和我们一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但有时,我们也难免会遇到一些特例,一些所谓的“问题”家长.

一、暴躁型

因为性格方面的原因,一般和孩子沟通较少,孩子和他们之间往往会有隔阂.他们接到老师,就风风火火赶到学校,随之而来的有可能就是一场“”.有些男性家长会一把揪住站在办公室的学生,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孩子施加暴力,有些是女性家长,一见到孩子就开始劈头盖脸地臭骂,全然不顾孩子的脸面.

孩子的抵触情绪往往很严重,面对家长的暴力,那些有可能被软化的学生,因为一时的委屈,对立情绪更加严重,老师之前对学生所做的思想工作在遭遇“暴躁家长”后,就有可能化为乌有.面对家长的粗暴,我不仅要平息他们的怒气,还要安慰“受伤”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德育工作者要“静”,要平心静气,和风细雨,千万不可火上加油.为了更好地处理这类问题,我们应在家长气势汹汹进入办公室时先招呼他们坐下,并将学生安排到一边去,先和家长平心静气地沟通,劝导家长心平气和地来教育孩子,这样不仅利于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能缓和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二、软弱型

此类家长大多是管不住孩子的,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他们往往束手无策.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将他们请来,他们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刚说两句就被自己孩子的一句话顶得无话可说,弄得自己在老师面前十分尴尬,最后不了了之.这不但没有起到共同教育的作用,甚至有些助长“问题”学生的气焰.

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德育工作者请他们过来以后,最好不要让学生在场,应先和家长交流,向他们咨询孩子在家的一些特点和习性,并把学生在学校里的情况告知他们,互相商讨解决的办法.

事后,老师要及时告知他们孩子的进步,和他们进一步商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威信.同时,老师要找这些“气焰”嚣张的学生多谈话,引导他们明确父母的爱,要学会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理解父母.

三、唠叨型

此类家长多为女性,也有学生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经常主动和老师联系,有时甚至跑到学校来,这类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应是受到老师欢迎的.但也有一些家长让老师十分痛苦,他们一来就不走,大事小事都要向老师问个明白,很多事情甚至问过很多次.很多时候,你已暗示他你下一节有课,要稍微做一下准备,可他们就是无法领会,一直等到下一节课的铃声打响,都还在反复唠叨.

此类家长对学生太关注,对老师太热情,每次见面都有说不尽的问题,让很多老师望而恐惧.面对这类家长,我们要热情接待,理解家长的苦心.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在谈话中,我们要提高谈话技巧,尽可能地引导他们说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单调地重复.

四、偏袒型

这类家长在学生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没有正确处理问题的意识,在很多事情上,对自己的孩子一味偏袒,让老师处理问题时十分困难.

我们知道,父母都是爱自己子女的,可“爱其子,必为之计深远.”这类家长对孩子的爱,让他们没能理解到此时的教育对孩子未来的作用.在大多情况下,当孩子犯了错误尤其是与其他孩子出现矛盾时,父母应先教育自己的孩子.可这类家长不会,他们会将矛头指向别人,甚至是老师.他们万分激动,言语激烈,说的话很刺耳.不仅让对方家长不悦,更是让老师头疼.

在这个时候,为了更好地处理问题,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努力调节双方之间的矛盾,避免与学生家长发生正面冲突而激化矛盾,恰当的“冷处理”,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弄清学生的是非.结束时,要巧妙暗示家长不要一味地护短.

五、逃避型

这类家长大多离异,他们在没有调整好自己生活状态的情况下,更无心顾及孩子的教育.而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加重了他们的逆反情绪.这些孩子绝大部分是班级的“老油条”,因为太“油”,给班级管理增添了不少麻烦,老师管理起来十分费力.而家长因为自身原因,也不愿意或抽不出时间来配合学校的教育,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

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去责怪这些学生,而要多给予一些关爱.面对家长的逃避,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让他们意识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主动出击,多和家长联系,随时告知其子女的在校情况,定期家访,在家访中多谈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让家长在孩子身上看到希望.并恳请家长多和孩子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外表坚强,其实内心十分脆弱,需要父母更多的关爱.教育需要学校、老师、家长三者的共同参与,面对逃避型家长,我们必须学会主动进攻.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不免要和各式各样的学生和家长打交道,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家长,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始终将教育感化学生放在首位,我们相信所有家长都是爱子女的,都愿意与老师一起来教育好孩子.在遭遇到各种“问题”家长时,我们要学会理解,学会求同存异,多探讨、多协商、多动脑.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竹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