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活动课的实践和认识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25 浏览:15641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教学技能、创新能力等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所任教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七、八、九年级教科书,就一改传统的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增加了大量的源自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变.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中的新型课程,因此,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政治活动课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初三政治“活动课”的特点

初中政治活动课虽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初三政治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的“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二课的“从国家的独立、统一、、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第三课的“收集典型事例,说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第五课的“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题,交流各自的看法”.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二课的“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第四课的“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情况,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第五课的“共同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初三政治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三个代表”、“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出来,全面提高素质,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活动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初三政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三政治课程改革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招考试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组织、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三农问题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招考试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教师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三)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三政治活动课的开展中,可以采用各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当前活动课的尴尬

(一)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会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有的老师、学生对活动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可有可无.因为毕竟上活动课要占用课程时间甚至课余时间.所以,有的学校活动课的教学开展不正常.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有先发展智力,后培养能力的想法,认为老师开展活动课是多此一举.对此,除了需要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还要发动广大教师、学生在活动课上多探索,多总结,多宣传,让人们逐渐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性.

(二)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活动课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例如,分组讨论要求该课堂隔离于其他班级,避免干扰和被干扰.还要求有较大的教室,便于教师巡视,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但现有的教室数量、大小等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影响了活动课的开展.又如,社会调查的活动课,需要其他部门和单位的有效配合.人民法院、统计局、消协、质量监督部门、农村、城市社区,都是很多活动课开展的场所.政治老师根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希望这些部门或单位给予配合与支持的时候,往往受到婉言拒绝.

(三)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活动课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开始学习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应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而目前初三政治活动课总是先给出理论方面的阐述和结论,然后堆砌一些典型资料或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才让学生活动进行讨论.这种逻辑结构不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规律,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材给出的理论范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总之,活动课以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和教学形式进入学科的教学实践还是第一次,体现了编写者敏锐的时代意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勇于突破陈规的过人胆略,也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广大教师特别是初三年级的政治教师,更应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使活动课向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