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高三历史复习课史学理教学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33 浏览:15474

新史观的出现,使新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导致了新课程历史高考的深刻变化.我们只有紧扣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新史观,合理综合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史学理论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吃透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四种史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观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其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生活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因此,对课程标准的深刻领会,对新史观的准确把握理解,既是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备战高考的基础.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因此,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现代化史观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城市化等.社会生活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各时期的文明均是在物质、政治和精神三大领域的酝酿和体现,且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交流、渗透和转化.对待文明应坚持平等和开放的态度,努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二、拓宽教学视野,用新史观整合知识

高中新课改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用新史观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让学生扎实掌握主干知识,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用文明史观进行整合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文明进行纵向整合,如中国政治文明发展演进经历了从专制到,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可把相关史实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发展脉络清晰的知识结构.二是对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内部三种文明进行整合,如春秋战国时期可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文明三个领域的相关史实.三是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的比较整合.用现代化史观进行整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近代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准确把握理解,构建更加清晰扎实的知识体系.如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可按如下进行整合: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日益萎缩,濒临崩溃—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活史观在高考中运用的分量越来越重,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话题,如关注民生等.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进行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全球视野去研究世界历史.如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可整合为:雏形出现—拓展扩大—初步形成—最终形成—深化发展(二战后至今).把相关史实整合在这一发展主线下,既有利于对主干知识的识记,也有利于对全球史观的准确认识.

三、注意科学方法,正确处理相互关系

影响史学观点的因素主要与以下几个问题有关: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因此,我们绝不能简单把我国学者提出的新史观与西方相应的史观画等号.

四种史观都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和包容的.文明史观着眼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而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我们在运用新的史观时应注意要有针对性.如对近现代史的把握应更多体现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而对中国古代史线索和整个人类历史的把握则应着眼于文明史观.社会生活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如果说其他三种史观侧重于宏观,社会生活史观则侧重于微观.把四种史观有机结合而不是对立,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同时,新课程下我们强调转变史学观念,摒弃以往那种僵化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坚定不移地恪守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不要把新的史观与历史唯物史观对立和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