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求热闹,也求有效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13 浏览:129436

摘 要:目前不少学生由于受传统思想导向的影响,学习语文兴趣普遍较低.新课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如何跟上改革的步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作者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关 键 词:中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听到老师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喜欢学语文,有的内容讲了几遍他还是一问三不知.”“学生学习语文很浮躁,宁愿多做几个题目而不愿多读一篇文章.”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学生何以如此讨厌学习语文.我多次听课和调查学生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改年年提,但“年年岁岁花相似”,老师没有把培养学习兴趣真正落实,板着脸孔说教,老一套“填鸭式”根深蒂固.这样下去,兴趣自然是所剩无几.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乘这股改革之风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是值得教者深思的问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②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何谓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他总是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悦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多数时候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学生的一问一答.他们永远是老师导演的“教案剧”中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或“听众”.试想,这样的课堂又怎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调动积极性呢?更不用说培养创新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而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创作活动,师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在语文课上我尽量让学生“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这样教师的角色也就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课堂纪律的维护者.

我在平时的语文新授课上尝试许多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展现的阵地,尽量把知识迁移到学生的学习实际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课堂上的几个环节谈谈体会.

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形象感知,创造引人入胜的课堂开端.如尽量找一些形象可感的资料,采用听音乐、看图片、观影音资料、讲故事等,或吟诵优美的古诗词、成语、名言警句等方法来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迅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蓄势.

朗读环节采取多种方式并用的方法,除通常的赛读、评价打分式的朗读,还可采用“神入角色,心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当做冰心、当做迅哥儿、甚至当做一棵树等去“亲临亲历”,“深入体会”,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朗读效果明显,热情高涨.

理解课文环节尽量少用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而改为不同的提问形式,如采用学生自己质疑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几个问题,抄写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上交流提问,让学生与书本零距离接触,既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问题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辩论法的使用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辩论进程中,无论是正方或反方,为了说服对方或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都会寻求一些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并以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得到极大的提高.辩论法还能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辩论法的采用就等于为学生的自由思维和充分想象创造了条件.

在上《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孔子对于两小儿的争论不能决的时候,两小儿便笑说:“谁说你见多识广?”我灵机一动,把要提问学生的问题改为一个小型的辩论,让学生举手自然分成两方,一方辩题为“两小儿不应该笑孔子”,另一方为“两小儿应笑孔子”,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先由不应笑的一方举出理由,学生一连说了四条,再由应笑的一方陈述理由,出人意料他们居然也挖掘了四条理由,加在一起共八条理由,这已远远超出我在备课前想到的两条理由,学生的积极性已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

在体验反思环节这一块,我设计一些贴切学生的话题,让他们放开去说;适当设计一些手动、眼观的作业以引发兴趣、发散思维.

另外,除了在课堂上教授新课外,我还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设计、自己上课,给学生开设活动展示课.一周一次的读书交流课,要求学生每星期至少读一本课外书,分成小组或个人在班上进行交流,讲述时先给班级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然后概述文章或朗读文章,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这些课的开设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气息.

与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去表现,我们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往往是这节语文课刚下课,就有同学围上来问:老师,下一节课我们做什么?明天语文课我们做什么?我要做什么?能不能让我做什么?等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常会有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应该是学生学习、娱乐、求知、交友、自我发展的殿堂;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兴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学生应该是学习、研究的主体,他应该得到的是猎渔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猎物和鱼.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应大于单个的老师.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至爱.


注释:

①论语注.楼宇烈整理.中华书局,1984:80.

②章泽,等编.名言1000句.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