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标新理念重组小学数学教材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123 浏览:144079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要求与《新课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顺利向新教材做好过渡工作,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上,我认为很有必要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指导现行教材的教与学,谈谈我重组现行教材的粗浅看法和做法.

一、突出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011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重组数与运算方面的教材时,讲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重视口算和估算的训练,鼓励算法多样化,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探究出规律性的知识.

1.重组数的意义的教材时,先创设情境,再抽象数,最后学生举例并运用.如:教学“0”的意义,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一(1)班教室有50个同学在上课,上午放学后,全班同学都回家了,这时,教室里一个同学也没有了,就用0表示,当学生初步感知“0”的意义后,让学生自己创设用“0”表示的生活情境.在引入小数、分数的概念时,都必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2.重组计算方法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探索出合理的,与众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学生已经学过了笔算和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相信学生能在此基础上,自己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现行教材中,先教学一种算法,即64+25,先算64+20等于84,再算84+5等于89,这样教学,大部分学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只有这种算法才行;用新理念处理这节课,让学生自由口算,再在小组介绍自己与他人不同算法,最后在全班交流并推广应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表现自己,至少能用一种方法口算,使枯燥的计算课变为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

3.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重组规律性知识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学习小数或分数的加减法的简算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把整数中的简算规律迁移到新知中,实践证明,学生自己能悟出分数或小数加减法中的简算规律.在组织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材时,改现行教材中的直观演示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将教材中通过学生观察图示,揭示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改为组织学生回忆商不变性质和除法与分数的转化知识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发现和揭示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形式的不同,同时也使学生的新旧知识条理化.

二、突出现实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重组应用题教材时,强调现实性,所提问题注重贴近儿童生活,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应用题远离学生的生活.

1.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改换例题.在组织教材时,立足于教材中例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从学生经历过或熟知的事例中选取例题,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改造和替换,使学生先体会知识,再抽象出数量关系,要为学生的应用题学习提供途径.如: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教材中先出示:单价×数量等于总价,单产量×数量等于总产量,速度×时间等于路程,工效×时间等于工作总量.再出示一组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解题的应用题,如果按教材编排顺序教学,大部分学生感到抽象,特别是后3条关系式,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有了《课标》作指导,我们可以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和例题,课前先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①到超市写东西,收集有关购物的数量,再自编一道题.②走访一位司机,了解计算行程方面的数量.③走访一位果农或菜农,了解种植方面的数量.④走访一位工人或厂长,询问计算工作量的有关数据.课堂上,先让各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抽象出数量关系,最后运用所学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应用题的呈现形式讲究多样化.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认识事物往往需要借助直观.抽象的表述应用题,让许多学困生望而生畏,因此,在出示应用题时,尽可能改革单一化的,一次性完整出示条件和问题的形式.可以采用直观图示,表演和解说相结合,创设情境,分层次出示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如:教学“学校写3个书架,一共75元,照这样计算,写5个要用多少元?”边谈话,边出示这道题,先出示问题:“写5个要多少元?”学生产生疑惑:缺单价怎么算总价,在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下,教师边说:“照去年的写”,边出示:“照这样计算”,去年“写3个正好用了75元”.通过创设情境,分层次出示完例3,学生已经把握了这题的解题关键是必须先求单价.一些需要动态想象的可以采用画图或表演,如:行程应用题中,对“往返”路程的理解,让学生表演,或让学生体会家与学校之间的往返.

三、突出数学的活动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在重组几何知识的教材时,要为学生创设探索空间,要体现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

1.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动手操作,建立形象的空间大小观念,让学生掌握测量的多种方法.现行教材中认识计量时,先表述量的具体大小,再到实物.按《新课标》中的理念,先认识用计量的数表示具体实物,再抽象定义出1个计量的大小,如:学习一个立方分米,可以先出示接近1立方分米的一些实物,再出示正好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最后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这个模型的有关数据,概括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为了使学生建立牢固的体积单位的表象,让全体学生比划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在实际运用中,要分清同一单位的合理使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提供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让学生自己操作,悟出:测同一个物体,用大单位度量的结果产生的数较小,用小单位度量产生的数较大.

2.创设实验情境,重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教材,以“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为例,现行教材中只设计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如果只做这一个实验,学生一试就能得出结论,这样显得有些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从揭示方法的推理过程和证据来看,显得不够充分.专家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我们教者尽可能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模拟为科学家探索知识的过程,那么学生的收获不只是课本的知识,因此,我还为学生提供了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另两组实验,经过较为全面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等底、等高”的意义.像这样对教材的补充,对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今后,学生在接受一些现成的课本知识,产生的疑问就能多一些,探索的机会也就多,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

3.打破单纯以计算(周长、面积、体积)为中心的传统框架,而把问题的产生、解决过程给予展开,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新课标》指出: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如:教材中的“圆柱的表面积”一课,直接展示例题,直接给出了完整的条件,我认为这样的呈现形式,不利于学生对选择信息(条件)和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基础上,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绳子、尺子和自制圆柱,上课伊始,教师提出问题:要计算同学们手中的圆柱的侧面积,必须先测出什么数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再在全班交流,结果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有的测了底周长和高,有的测了底直径和高,有的测了底半径和高.有的小组将侧面沿高剪开,再测数据,有的小组借助绳子等辅助工具直接测出有关数据.像计算侧面积和表面积这类求积的应用题,通过创情境,变“解题”为动手操作后,学生自己编题,再解题,使学生既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突出数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因此,在重组统计知识的教材时,强调体验性学习,强调“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如:学习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时,教材中以统计10分钟内在一个路口通过的机动车为例.如果农村学校没有电化教学设备,无法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无法亲身经历收集这道题要求的有关数据,可以改换例题,结合本班实际,刚开学要选举班干部,通过选举班干部的活动形式,即:→唱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产生班干部名单,使每位学生都亲身经历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的过程,变间接知识的学习为直接经验的体验.选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会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利于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