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理性反思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34 浏览:13343

中学语文教学中至今存在着很多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心得.

一、语文教学中的缺陷

上世纪,在人类教育发展中,经历了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可能就是课程与教学.就语文而言,它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严峻的审视与选择,但因循着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学总能以不变应万变.从教学论的视野来看语文教学,迄今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如下缺憾:

1.教学观念:重视传承,忽视创新

语文秉承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传统.这种以“解惑”为终极目标的传统,从实质上说,已经自然而然地抑制了创新,语文的优势也就转换成了局限性.近几十年来,语文也和其他学科一样不得不负载起“应试”的桎梏,语文弱化了她原本的弹性与张力,狭隘了创新思维驰骋的空间.由此,语文以及语文教学,仿佛只能在创新的边缘进行诗意地漫步了.

2.教学目标:重视知识技能,忽视能力素质

语文教材,素来是名篇佳作荟萃之地,几经雕琢,精选优择,可谓极臻完美,这让它足以焕发出语文的本然魅力.然而有些语文教学摆脱不掉传统思维方式以及教学目标观的约束,把教学的教材、上课的文本当成教学目的,教学就成了把语文知识装进学生“思无涯”的目标观里.纵观语文教学,至今盛行背书之风,浏览某些优秀作文及其点评,常见小孩子的大手笔,只是已不再雕琢好词好句,改变雕琢承认思想而已,不可谓不是旧风依然.

3.教学方法:重视分析、诠释,忽视综合

我们的某些教师上语文课,教学理念就像“盲人摸象”里的盲人一样,是分析式的诠释语文之象.如此教学语文,语文的不可言喻只可体悟的完美就常常被支解,浑然如天成的自然、社会、艺术美的神韵也常常被蹂躏.

二、语文教学中的理性反思

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缺憾,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就应树立正确的观念,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有以下认识:

1.把“教本主义”变为“学本主义”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法改革,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仍没有摆脱“教本主义”模式的范例,具体操作中所忽视的仍是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研究.只对教法本身的研究和改革,使得教法和学法失衡.其表现有二:一是语文教学理论贫乏.二是语文教学方法论贫乏.论及教学方法方面的书籍并没有科学全面的理论指导的改革实践和具体有效的操作体系.相当部分研究“学”的文章,几乎都停留在学习心理学抽象的理论研究层面,没能再深入一些研究课堂教材学习的具体方法,更没有建立以“学法”为中心,设计“教‘学法’”的新思维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是目前很受推崇的,察其实践,“主体”的活动,不仅取决于而且最终怎么写作于“主导”的教法意图;因为没有学法的参与,没有以学法为根据设计教法,所以最终仍是教师和教法的主宰,学生仍是围着老师转.就我国语文教改而言,走出“教本主义”模式,彻底摒弃在这种传统模式笼罩下的充满个人色彩的“零打碎敲”,真正回到“学法”和“教‘学法’”的研究上来,建立以“学本主义”为核心的洋溢着愉悦情趣的全新教学思维模式乃当务之急.

2.要完成这项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张扬“私语”,摒弃“公话”.中国化的语文教育方式最典型的特点是公共话语极度膨胀,私人语言极度萎缩.如我们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几亿孩子学着这大体一样的文章.这也就扯住我们本应放眼四野、纵横古今的目光,我们都大体认同一种言语方式,一种审美视点,一套“精神方式”,然后用这统一方式去统一全国几亿孩子的大脑.再如,对所有文章的阐释几近是完全相同的.公共的宏观的社会历史叙述,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既定习惯和下意识.我们总是用历史的宏观叙述来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总习惯于化“小我”为“大我”,每想说“我”,却说出“我们”!潜移默化中,我们泯灭了自我,泯灭了个性主义.我们需要张扬“私语”,展示自我,凸显个性.


②语文教学应以“精神”为本.近几十年的语文教育一直是以“实际应用为本”,采取精神虚无主义的态度,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或者说先语言应用、后精神,应用第一,精神第二.而语文教育本体的实质恰恰相反,以人的精神为本,先精神、后应用,精神第一,应用第二.简言之,真正高效的语文教育是向“精神”上着意,从“语言”上着力,必从语言应用上得益.

③语文教育要“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中国语文教育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即四个字“举一反三”.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进一步说,语言学习不是仅凭一本教材,在一个封闭的教室里,在一个语言教师的“苦心调教”下,反复把玩几十篇文章,所能奏效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大,生活接触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途径.总体思路就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回归生活,引入大社会,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交往的汪洋大海.不再迷信一本教材,不再神话一个教师.

让我们平抚浮心,剔除躁气,从纵纭与喧哗中抬起头来,找到语文教学的正确方法,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