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40 浏览:17339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需要;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关 键 词:大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栋梁、21世纪的主人.作为怎么写作和建设社会的主人,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为社会作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内持续的心理状态.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时代要求存在偏差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其心理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他们的自我意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理想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未成熟,性格特征处在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品德心理结构趋于合理并日渐成熟,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与时代的要求依然有很大偏差.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成才,因此新时期大学生必须设法消除或减轻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健康和谐的心理.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科学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目标性原则.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现实性原则.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

(4)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仅有横向差异,还有纵向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另外,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自我意识发展.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新时期大学生如何完善自我意识,是能否成为栋梁之材的关键.新时期大学生应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强化意识.

(2)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社会实践使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让新时期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用自己所学知识实际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有利于他们坚强意志的培养.

(3)在社会交往中健全人际心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朋友之间等应多多相互往来.加强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有助于健全人际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不同文明、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矛盾和困惑十分突出;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多变和复杂;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看,信息网络技术及传播手段发生重大变革,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从高校教育自身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结构及其社会地位发生深刻的变化,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家庭贫富差距等,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