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67 浏览:44991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通过对重庆市部分中小学的校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课程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多数教育人员对其认识不足;课程结构比例与各区、县学校适应性不强;没有配套的课程评价制度;专项经费、管理机构、人员与保障制度等存在空缺.尝试从管理机构、保障机制、人员培训、课程设置、经费、评价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重庆市课程体系的完善.【关 键 词】课程分析建议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极大,为了缓解“一刀切”的弊端,199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学习空间,为他们的均衡与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我国差异较大的各地区均衡化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课程体系还存在不足.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重庆地区在新课程改革以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实施情况,以提出改进策略.为了增强调研的代表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市部分学校的校长与教师,其中包括小学和初中.一、调研结果分析1.态度与认识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市中小学多数教师基本不了解什么是课程,所在学校也并不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相应的课程开发意识、参与度极低,86%的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对课程宣传不到位所造成的.问卷调查还发现,在了解了课程理念与价值后,86%的教师认同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这表明课程是非常具有发展空间,且得到重庆广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2.课程结构比例对于课程设置结构、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师持质疑态度.43%的教师认为国家、地方规定的课时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达成.例如,按照重庆某县规定,传统的重点科目如英语、化学每周为2个课时,而体育却为4个课时,虽然该规定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体能素质为目的,但课时的大量缩水造成繁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要求明显难以实现.分析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单方面的政策决定,而没有考虑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因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配套情况.此外,尽管课程比例有一定的灵活度(国家课程占80%,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16%~20%),但仍难以满足不同区(县)或学校间教育水平上较大的差异性及不同需求.3.经费与师资由于经费、师资及各方面配套资源的缺乏,部分校长反映课程表中的校本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尽管部分的被调研对象已经摆脱了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认识,意识到了活动课、综合实践和选修课也属于校本开发的范围,但他们仍然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否则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访谈中诸位校长透露,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校本课程开发如果不与福利待遇挂钩,难以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重庆市的普通学校或区县学校,课程开发的支出捉襟见肘,以致校本课程的实施频频搁浅.一些财政宽裕的城区或重点学校,课程的实施相对较好,但仍然没有完全达到一种致力于满足学生需求及充分发挥校本优势的自觉、自律的状态.43%的人认为媒体、专家意见对课程执行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经费不足,学校没能力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或给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且多数学校表示存在基本师资不足的现象,再加上课程配套资源的缺乏,学校对于课程的开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4.评价制度多数校长和教师表示,学校没有与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配套的评价制度,且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的制约,地方、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执行成为了一种随意行为.71%的教师表示课程的执行有赖于总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变革.若保持现行的重视国家课程绝对分数的评价制度,地方、学校为了追求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数,吸引更多生源,不得不以牺牲地方、校本课程为代价.5.管理机构与保障制度政策规定的良好执行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强大的管理团队.但57%的教师认为,本地区、学校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也就意味着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与机制,课程的实施容易变得难以控制.85%的教师反映课程的监察力度不够,因此,地方、学校、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课程开发的职责与义务,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有效地管理、监督课程的执行及承担相应责任.一部分校长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的责任承担模糊不清是课程实施较大的阻碍.例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却成为学校的顾虑,学校害怕一旦意外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以及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二、讨论与建议为了使课程体制更加完善、充分适应地方需求与经济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课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建立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健全的课程管理机构是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规划落实的首要前提.因此,建议重庆市、地方(区、县)建立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课程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执行与自我管理的枢纽,可以以领导小组及日常办事机构的形式组建.领导小组负责对上级课程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审定本市、区(县)课程管理方面的计划,决定重大问题并协调相关事宜.而办事机构则负责拟定本市、区(县)的课程管理方案,在领导小组决议后,负责组织、指导及监督下级部门有效开展.2.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课程从总体规划到课程开发、执行、激励、监控、反馈,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明确各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与义务,让课程的实施做到有条有理、畅通无阻,权责问题的清晰也使地方、学校对课程的落实无后顾之忧.因此,建议建立自己的一套课程运行、激励与监控机制,从策略上保障课程的实施.此外,在不与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课程管理方面的法规,利用刚性手段为课程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方面,建议制定课程管理的相关章程,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规划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管理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2]3.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员培训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家、地方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支持,更需要地方与学校的研管人员及一线教师的全力积极配合.由此,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及学校除了加大对领导阶层的关于课程理念、价值、意义的宣传,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调动各级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课程意识,改变其传统机械的课程观.此目标可通过研讨会、工作会、宣讲会、项目研究等正式形式达成,也可通过宣传标语、网络、电视栏目等非正式形式营造有利的课程管理环境.此外,建议管理部门为学校教师或专职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或鼓励、督促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区(县)级管理部门可组织建立学习社群,并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拓宽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4.增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国家的课程设置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共性基础,因此,其框架性的课程结构、计划、底线要求与目标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同时需要地方、学校积极配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以适应本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组织调研小组,对其负责区域或学校进行课程实施情况(现状、问题、障碍等)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修改与制定的依据,各区(县)可在权限范围内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的课程设置.同时,建议学校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除了进行校本开发研究,也针对本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或请示,做到管理与反馈并重.5.设立专项经费经费的短缺是课程顺利实施较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有了专项的课程管理、资源开发经费,地方、学校才能购置相应的配备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福利补贴、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师及教研人员才能在课程的贯彻落实中大展拳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优势.因此,建议重庆市级课程管理部门在加大课程宣传的同时为其划拨专项经费.各级部门应该制订专门的款项拨发计划及监督机制.此外,学校对上级拨发的经费安排及使用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与说明,保障透明度,以防挪作他用.在资金的分配上,除了直接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人员培训与相关设施的配备,区(县)级部门或学校也可设立教师课程开发补贴机制,将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贡献加入教师评估或晋级的考虑因素范围,这样不仅能激励人员参与管理、开发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课程管理与实施效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6.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完善的课程评价制度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质量与效果的全面调查与评估,更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据.当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缺乏成为了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一.建议国家进一步深化中考、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而重庆市级管理部门可在政策条件允许范围内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对下级部门做出框架性建议,优化评价方式;区(县)级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其所开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性质或形式设立对应的评价制度,适当增加总体评价及综合评价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占的比例,建立纵向与横向相互呼应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各级课程管理的开发与落实.(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参考文献:[1]李思明.课程管理体制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6).[2]朱小蔓.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