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偶得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443 浏览:79856

一年级学生刚迈进小学大门不久,与幼儿园相比,学习环境变了,学习内容多了,学习负担重了.他们原来那种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消失了,甚至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创设各种情境,比如把有关的学习内容编成儿歌,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课中间安排游戏,让他们动手操作,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来奖励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趣味性,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很快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合理的情境.比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让学生扮演测量员,测量出教室的长、宽;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让学生来当售货员,模仿超市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灵活运用,还有当小小邮递员、小医生,等等.儿童在这些活动中,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更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这样,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和谐,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猜谜等特感兴趣.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这一课时,一开始就用谜语引入新课.教学时,老师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这儿有一个谜语,想不想猜?”“想!”“谜面是等”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告诉他们“猜对了”,并夸奖说“真聪明”.然后让学生猜猜这节数学课会学什么新知识,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绩很差.如果教师按照常规的要求来评价他们,往往会使他们失去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所以,培养学习困难孩子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遵循差异教学的理论,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定适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学习目标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他们觉得他们是有能力完成的,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深不可测的,引导他们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前进,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为他们鼓劲,给他们自信.及时总结他们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能行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上有些薄弱,但是我们应该更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有其优势,潜能也有所不同,我们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如果一概而论,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差异教学论》指出,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地发掘学习困难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他们中常有体育健将,电脑高手,绘画、书法、音乐能人,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中给予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树立他们的成功意识,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把聪明才智放到学习上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以往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巧学,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


低年级孩子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在吸引着孩子们的感官.上课时我经常给学生画一些水果、动物和他们喜欢的事物,来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需求.例如,在学习“8的认识”的课堂上,我在黑板上放了用红卡纸剪的8个大红苹果,用磁铁吸在黑板上,让孩子去分,孩子很乐于参与,分得很快,记忆也很深刻,学习兴趣很浓.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过渡到抽象思维.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很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各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思考,盲目动手的坏毛病.

生活中的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学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7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7由几和几组成.老师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了7的组成,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逐步得到提高.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先告诉学生一共有几条“热带鱼”,左手有几条,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条.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应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