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认知理对学前家庭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205 浏览:143890

社会认知理论的创始人是班杜拉.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由“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形成的,班杜拉强调了行为过程中认知的作用,他提出了三元交互作用理论、观察学习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1]

一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概述

1三元交互作用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侧重于单向决定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即不仅仅受内部因素的驱使,也不光由外部刺激自动塑造和控制.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模式中行为、认知和其他的个人因素以及环境事件都互为决定因素.首先,行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决定,即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就要求行为采取相应的方式,方式也能改变环境,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说人的期望、目标、信念等支配和指导他的行为方式,即人怎么想就怎么做,人的内部因素即认知因素,与行为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个人对行为结果的期待影响着他的行为表现方式及程度,行为的反馈结果也会引起个人的情绪反应,调整个体的意念和想法.个人和环境代表主体因素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在社会情境中,这种相互的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个人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例如:通常许多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自我效能感都比较低,那么在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通常按照学习障碍学生的典型特点(如低的效能感)对学生做出反应,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个人→环境),也就是说,老师通常认为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比正常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即使他们在某方面做得很好,对这类学生老师怀有的学业期望也比较低.反过来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又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环境→个人).如果老师给学生相应的暗示,对学生说:“我相信你能把这件事做好”,那么这个学生就很有可能对成功充满自信.

2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班杜拉发现人们不仅通过直接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这后一种学习在社会行为的习得中更为常见,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模仿是指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过程.班杜拉(1977)指出,观察学习有四个基本过程:注意过程(attention)、保持过程(retention)、产出过程(reproduction)和动机过程(motivation).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适当行为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动机过程.班杜拉把新反应的习得和对新反应的操作区分开来.但人们可能对这种模式进行操作,也可能不去操作这种反应,这要取决于自我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3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1989)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心”[2]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待的含义是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相信自身能够做出某种行为,而结果期待则是相信那些行为预料会出现的结果.学生可能相信某些行为会产生积极的结果,但同时,也可能认为他们缺乏完成这种行为的能力.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自我效能有四个主要的来源,它们是成功经验(Masteryexperiences)、替代性经验(Vicariousexperiences)、言语的劝导(Socialpersuasions)和生理的唤醒水平(SomaticandE2motional).成功经验是个人在以往自己的经验中得到的认知.成功的经验会强化自我效能,失败的经验会削弱自我效能.替代性经验是指人们通过和自己差不多的榜样的成功认为自己也能成功.比如一个学生想做某件事,但是由于以前没有做过而缺乏做此事的信心,但是他看见学习成绩以及其他因素都跟他差不多的临班同学成功了,他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做到.言语劝导是指接受别人鼓励性的言语来加强自我效能.这里说的言语劝导必须符合实际,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常常说服自己的学生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你能行”).最后,生理的唤醒水平是指个体在面对某项任务的身体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自信,焦躁的反应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1三元交互作用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幼儿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幼儿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对其影响的综合产物,传统观念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那么人们往往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幼儿的发展,外界对他的影响固然重要,那么我们往往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班杜拉所提出的个人、环境和行为三方面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环境不是单方面的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行为同时也会影响环境.可以这样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幼儿提供的外在家庭资本(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精神资本等)、父母的教养方式(性、放任型等)、父母本来的气质类型等因素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我国的研究一般都停留在这个水平,影响一般是单方面的.实际上,按照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家庭中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双向的、交互的.即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资本等(环境)影响幼儿本身机体(个体)的发展;而个体的发展情况又反作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如,型的教养方式使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幼儿表现出聪慧、乖巧、懂事等特点,而这样的特点也会反作用于其父母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更加.

2观察学习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观察者对于有能力、声望高的榜样给予更多关注.榜样行为的结果告知观察者榜样行为的功能性价值,观察者试图去学习那些他们认为有必要学习的行为.学前期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大多数儿童而言,父母是地位较高的榜样.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社会行为、教育成就、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等,这些理论与我们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前期儿童高度模仿成人,父母是其重要的模仿榜样.那就要求我们的学前儿童父母注意自己的榜样行为.另外,同伴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家庭社区教育中注意选择良好的同伴交往,在幼儿榜样的选择上是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家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电子产品(电视、电脑、录像机)、图书读物等为幼儿树立榜样,这就是班杜拉所说的替代性学习,如果人们必须做出每个行为,学习才可能发生的话,这样可以使学习的速度比原来预想的快得多,而且还可以避免幼儿去经历所有的负面影响的行为结果,比如,可以通过看电影或看书了解到被毒蛇咬了的危险性,而不必去亲身体验被毒蛇咬了是什么感受.在提供学习产品时注意避免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的榜样作用.比如说,以前的动画片“奥特曼”,主人公的攻击性行为就会给幼儿提供反社会行为的榜样.

3自我效能感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感的观点,自我效能的四个主要来源,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的劝导和生理的唤醒水平.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的重要启示是:首先,多给幼儿成功后的体验,让幼儿多获得成功后的经验,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往往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不尊重幼儿的人格,很多包办代替幼儿自己应该做的事,总认为孩子还小,这样对孩子的溺爱对幼儿来说其实是不利的,我们互换父母多给幼儿活动的机会,体现自己做事自己成功的感受,让幼儿感到他自己的价值.第二,父母给幼儿成功的榜样,父母身体力行.第三,多给幼儿成功性心理暗示的言语.有很多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语,经常挖苦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你什么也不会”、“笨死了”“你什么也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诸如这样的言语在父母口中比比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自尊心,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你真行”、“你最棒”、“你是妈妈的骄傲”等这样的成功性暗示语言,这样的语言能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妈妈(爸爸)相信我,我能够做好!第四,家庭中注意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这样的映射环境有利于幼儿形成平静的心理反应,平静的心理反应使人自信,焦躁的反应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总之,家长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注意提高保护幼儿的自我效能感,这样幼儿才能更加茁壮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