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公平与民办高校学前专业培养策略的转变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55 浏览:20590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一学前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就其本质而言,是教育领域中人际间的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与评价,具体表现为个人的身心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发展条件的分配以及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1]学前教育是国家学制系统的第一阶段,是人生起步阶段的学校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奠基工程.学前教育公平在教育公平的基础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接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这些规定就是要保障教育权利的公平.第二,幼儿教育机会的平等.学前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却是培养国民素质的起点教育,学前一年适龄幼儿都应该像义务教育一样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第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的平等.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也必须均衡发展.国家投入的学前教育资源是否均衡配置应该作为评价公共教育政策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

二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现状

目前,我国各地区之间、同一地区内部都存在投入比例不协调、发展起点不一致、资源配置不均衡、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等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这是教育不公平的一种表现.

1投入比例不协调

我国是一个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国家,教育经费只占世界教育经费总量的1%,而教育对象却占世界的20%;而在这些公共教育经费中,只有1.3%左右才被用于学前教育.[2]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刘焱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我国学前教育一直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支持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全国6000万3~6岁幼儿中只有2263万人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就读.“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格局中的薄弱环节.”在享用教育资源方面,学前教育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状况,一方面政府大力倡导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另一方面,相应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又长期不足,导致使学前教育发展处境艰难.

2发展起点不一致

由于经济和人口的原因,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学前教育发展差别很大,而且这种差距还在加剧.目前,东部地区学前三年入园率一般在80%以上,中部地区则在50%~70%左右,而欠发达地区学前三年的入园率只在35%~50%.从各省市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指标就可看出这种差距:第一片9省市发达地区学前三年教育一般在80%以上.如江苏浙江两省学前三年的入园率2000年为80%,浙江学前一年的入园率为95%,农村正推行学前两年和三年教育;第二片13省市为中等发达地区,如河北、湖北等地,学前三年教育基本上在50%~70%,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在50%~70%左右:第三片9省、自治区是欠发达地区,如内蒙、广西、宁夏等,学前三年的入园率基本上只能定在35%~50%,没有农村学前一年教育指标.[3]

3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流向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人为倾斜,实际上优质教育资源基本被社会强势群体占有,他们的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高,而且户口大多在本地,享受着公有的高质量学前教育资源;而一些弱势群体的家庭收入低,受教育水平低,享有的社会资源有限,没有能力为孩子选择优质幼儿园,而且主观上也没有去为孩子争取优质教育怎么写作的意识.[4]侵犯了落后地区和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权和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4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资源不均衡现象直接导致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城市的幼儿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入园问题,而农村的幼儿只有70%的孩子能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而且,无论是教育质量和条件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低,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教育发展的速度远远低于城市.

三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策略的转变

追求学前教育公平,除了政府部门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等措施之外,也离不开幼儿教师的力量.幼儿教师是整个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学前教育的实践者又是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受教育的主体,幼儿教师队伍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1提高专业素质

提高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应该由课程设计人员、科研人员、教师相互协作,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

第一,调整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当从过去狭窄的、需求量较少的幼儿教师转移到为幼儿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上来,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丰富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

第二,改革课程体系.由于对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一直未能真正转移到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专业人员上来,虽有部分转移,但不彻底.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是并没把学前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比率摆正,仍以培养幼师专业课教师的目标去设置课程,其结果是重学科专业理论课程,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学生到幼儿园工作在观念上、从师技能上均有很大的不适应.学前各科课程之间内容艰复、交叉、陈旧,不能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培养目标怎么写作.

第三,丰富教学手段.除了理论课的说教之外,扩大实践课比例,理论课与实践穿插进行,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了学习理论的意义和目的,从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给学生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时间和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迅速成长.

2转变就业观念

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的现状,仍然有很多民办高校学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地追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等,缺乏到基层锻炼和艰苦创业的准备,就业愿望脱离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专业需要.为此,民办高校院校要帮助毕业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根据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的现状,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并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岗位.

第一,鼓励学生到广大的西部就业.尽管西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为广袤的西部大地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民办高校学前专业的毕业生们也迎来了难得的就业良机.民办高校就业部门在广大学生中应宣传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鼓励学生们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让自己用学到的知识使当地的孩子们受到正规的教育,为改善当地学前教育水平落后的现状,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做出自己的贡献,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鼓励学生回到农村就业.我们民办高校学前专业的本科生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来自农村,鼓励他们回到农村去,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也是民办高校院校应该做的就业指导措施之一.事实上,国家自从推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措施后,农村的经济面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极大的改善.经济水平的提高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提高了,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迫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年轻大学生经受锻炼、快速成长的重要天地,这为民办高校学前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到农村就业,应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第三,鼓励学生到民办幼儿园就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立幼儿园走上了专制的道路,实现了从公立幼儿园向民办幼儿园的转变.由于过去一些政策因素的限制(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民办高校学前专业的毕业生对民办幼儿园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并且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存在鄙视民办幼儿园的现象,往往不愿跨入民办园工作,甚至错误地认为“大材小用”、“没出息”,这造成了民办幼儿园教师短缺,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偏低,这也制约了民办幼儿园的更大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事实上,和公办园相比,民办园更渴望人才,更需要广大民办高校学前专业毕业生的加入.因为有需求,才有发展的舞台,有需求才有委以重任的可能.毫无疑问,去民办园就业,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也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机遇.

民办高校学前教育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时只要有单位接收,就应该先就业,首先融入社会、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时机和条件到来时,完全可以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