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建议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17 浏览:132048

内容摘 要: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应考虑到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奠基性、潜移默化性以及启蒙性.幼儿园、家长及大众传媒应尽力摆脱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束缚,努力为儿童营造适合其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环境,使儿童在平等的条件下建立自我概念,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认识之间的差异,完善他们的人格塑造.使男女都能发展独立的人格和争取平等社会地位的机会,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a

关 键 词:学前教育性别角色实施建议

一.在家庭中进行科学的、潜移默化的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

家庭教育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往往大于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因此,进行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应重视“双性化”教育,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使孩子对男女性别有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性别认同.

男女不是截然分开的.坚强勇敢、果断机智、温柔体贴、耐心细致、胆怯懦弱、争强好胜等这些性格特征不应贴上性别标签,它们是男女共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摆脱性别刻板观念束缚、克服刻板性别角色意识,淡化成人世界固有的性别框架,使每一个儿童都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父母要鼓励女孩坚强、勇敢又耐心细致,教育男孩要果断机智又温柔体贴.不要嘲笑男孩子哭鼻子,更不需要反对女孩子风风火火,只要是他们身上表现出值得肯定的优秀品质都应该加以鼓励.应多赋予儿童一些社会自由度,使得儿童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让他们对男秀的人格品质“兼收并蓄”,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


在平时的生活中,认真解答孩子在性别问题上所遇到的困惑,帮助他们尽快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形成正确的性别定向,这些对于幼儿今后心理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父母应努力创建一个平等互助的家庭氛围,意识到自身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模式,尽可能避免典型男性化和典型女性化倾向,为孩子模仿性别角色行为提供榜样.

二、在幼儿园里更多地关注性别因素,摆脱性别角色刻板观念

幼儿园是学前儿童接触并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幼儿园也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对学前儿童的性别教育.

(一)关注性别因素,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

皮亚杰(Piaget)认为,幼儿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环境尤其是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教育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备的布置和室外设备的布置等方面.在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中往往很重视美观、实用、安全等方面,却忽视了环境创设中的性别文化因素.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应充分关注幼儿的性别因素,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1、重视幼儿户外活动场地的建设.桑德(Sander)在研究中发现,在户外场地,大的活动场所和运动性活动设备,更容易激发男孩的想象力,而在室内则无明显性别差异.目前很多幼儿园由于场地或者经济能力的限制,户外活动场地的建设很不完善.因此,在户外活动中,应在幼儿园能力范围内多建设一些供幼儿攀爬的大型器械和适合幼儿游戏的场所.

2、提供给幼儿一个可操作性的环境.幼儿园应努力提供给幼儿一个可操作性的环境,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让幼儿在一个可操作的互动的环境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以便舒展幼儿的天性.比如,投放操作性强的玩教具,充分挖掘玩沙、玩水区的教育价值.无论男孩女孩,都应多鼓励幼儿到玩沙、玩水区活动.

3、重视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布置.从室内环境的布置来看,幼儿园室内的墙面装饰主要以剪贴、壁画或者幼儿的作品为主.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布置要新奇、有趣,充分利用废旧物品.

(二)因性施教,培养集优点于一身的儿童

我们在幼儿园教育中创设有利于儿童双性化人格发展的教育环境也并不是说要忽视男女的差异.恰恰相反,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实质上这也是承认男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承认男女有别,这也是客观性的价值事实.理想的“双性化”性别模式从个性角度来讲,应体现为男性以阳刚为主,刚中有柔,而女性则以阴柔为主,柔中见刚;从知识能力的发展来讲应强调男女共进,取长补短,既具有性别特色,又能优化整体心理水平.这样,健康的性别心理就应该是:一个个体既具有男女之共性,也具有男女之个性,既可以摆脱性别角色标志的束缚,又不失自己的性别本色.因此,提倡双性化教育模式,就是要结合“因性施教”来进行.

(三)以游戏为切入点,找寻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契机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儿童的性别角色意识几乎都是在与同伴进行的游戏活动中实现的.在游戏活动的安排上应尽量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全面.如在玩“过家家”的游戏中,妈妈要每天上班,爸爸也可以做家务;还有女司机开车,男教师上课等.在技能技巧课上,如制作精细工艺品、缝扣子等活动,也要鼓励男孩子参加,以培养他们的耐性和韧性.在体育活动课上选择的内容要具有刺激、惊险、富有挑战性,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只要不伤害身体,就可以鼓励女孩子尝试参加.教师只要注意及时强化与表扬,就可以使女孩子意志力增强.此外,运动时间要稍微长一些,运动密度要大一些.当然这里的“长”和“大”都是在允许范围之内的.教师应将这一理念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

(四)适当提高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增加低幼阶段男性影响力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是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特别是教师对待不同性别儿童时所采取的不同互动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对儿童的性别社会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幼儿园中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女教师,那么幼儿认同模仿的榜样就只有女性教师.幼儿园在许多方面已经是具有女性化特点的:强调安静、顺从和被动性,而不提倡吵闹、果断、竞争性、独立性等适于男性的品质或行为.男性教师的缺位将使得幼儿减少了发展果断、独立性、竞争性等男性优秀品质的机会,容易使幼儿的性别化过程出现偏差——男孩女性化,女孩女性化过强.这将不利于幼儿性别认同以及性别角色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个性的发展.男教师进入幼儿园可以为幼儿尤其是男孩提供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仿对象.

三、通过大众传媒传递正确的性别价值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大众传媒的新时代,它逐渐成为了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社会文化决定理论认为,男性化或者女性化并非像传统观点那样是性别本身固有的,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每一个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建立在生物性基础上的性别差异加以肯定和强化,选择另一些加以否定和惩罚.”性别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的一个子系统,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与性别有关的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的为自己所认可的有关性别的态度、评价和思想观念.性别价值观的存在,是生物发展的结果,更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而变迁与发展.性别价值观虽然不是处于个人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是因为该价值观根源于基本的生物差异,从而能弥散渗透到个体的人生、职业、婚恋、人际、道德、审美及宗教等价值观中.

性别角色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大众传媒作用于学前儿童,对其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在社会还普遍存在性别角色的分工和性别歧视的条件下,大众传媒对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双向的,它既可以传递陈旧的性别观念,也可以传递性别平等的价值观.传播学和社会学研究发现,媒介上男性出现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女性,而且女性多半是温柔、迷人、少竞争的、性感的、情绪化的依赖男人的社会角色;男性则多是具有理性、智慧、坚强、勇敢等特征的居于主导地位的重要社会角色.大众媒介自觉和不自觉地对男女进行角色定型化的描述,儿童通过接触媒介,反复观看到这种描述而形成自己对的印象,进而在性别角色化的过程中产生影响.

因而,大众传媒应该努力传递性别平等的价值观,为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进行积极地引导.在今后的媒体宣传中要更多地注意的共同点,增加女性杰出人物的介绍,让儿童意识到男性和女性都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并肩创造奇迹.

男女的不同是大自然创造的,是人类生活丰富与美好的前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性别角色意识的淡化不是说没有男女之分,而是指人们不再以“性别”为基础给人以社会界定和束缚,从而使男女都能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对社会生活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王晶,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