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现状建议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46 浏览:13030

大类招生是高等学校招生发展的趋势,对学生二次选择专业具有现实意义.但从近几年各高校的大类招生运行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在分析目前我国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大类招生下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一些建议.

大类招生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最近几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中,许多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采取大类招生,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所谓大类招生,就是将原来的本科招生专业并入该专业所属的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院系或相近的一级学科下面招生.如按照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划分,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下设管理科学、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工程管理四个二级学科专业,招生时,在招生专业上不以二级学科专业名称招生,全部按管理学、或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或土木工程等招生.待学生进校一段时间学习了基础平台课程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意愿,二次分配到二级学科专业中学习.

按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拓宽知识面,牢固基础,实现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尤其是对一些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对很多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专业的学生很有指导意义.即让学生进入高校后,待他们对各专业的实力、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后,给予他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对于弥补志愿填报的盲目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但从近几年各高校的大类招生运行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新经济的需要,工作适应能力差,学生不如原来按具体专业招生的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其次,在教学中出现课程关系混乱,专业间矛盾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本文拟在分析目前我国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专业建设的一点建议.

为了研究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特设计了三种调查问卷,包括教师调查问卷,企业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分别向目前我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并且按大类招生的学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任课教师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对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向从事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同行对工程管理实行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教师问卷发放60份,收回59份,学生问卷发放100份,收回90份,企业问卷发放50份,收回48份.

一、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基本现状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本科教育中,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考招生中,有25所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其中,实行大类招生的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有17所,第二批本科一般院校有8所.工程管理归属于土建类(或土木工程)专业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0所,归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3所,归属于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具体统计见表1所示.

各学校的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基本都是从2004年以后开始的,只有个别学校在1999年没有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时,在其他相近专业中开设了工程管理方向,但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类招生.


也有的学校虽然实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专业单列招生,没有列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中.如南昌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虽按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下只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二个专业.又如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也按大类招生,而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

所有学校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中,总共有三种培养模式:“1+3模式”、“1.5+2.5模式”和“2+2模式”.其中按“1+3模式”培养的学校有15所,按“1.5+2.5模式”培养的学校有8所,按“2+2模式”培养的学校有2所.

二、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

大类招生不仅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高等学校目前招生发展的趋势.但是,根据最近几年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课教师的反应情况看,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工程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现拥有在校学生近300人.2007年招生时,工程管理放在管理学大类下招生,采取“2+2模式”培养,即前二年所开课程与所有管理学其他专业课程相同.许多工程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全部放在第5学期.由于时间紧迫,一些专业主干课,如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也必须放在第5学期.这样完全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教师的教学难度.根据课程的相关关系,工程制图和土木工程概论必须先于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开设,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又必须先于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开设.

2.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大类招生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按大类招生,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参与讨论的人员和专业众多,为了“和谐”,人为地加入了一些与工程管理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分配不均,个别学期负担过重

按大类招生,只有后二年才能安排工程管理的专业课,而后二年中,第7学期学生将投入大量的时间找工作,第8学期学生全部做毕业设计(论文),其实,真正用于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只有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样一来,大量的课程必须排在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二个学期不仅课程门数多,而且许多先行知识没有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重.4.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分标准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都是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数才能毕业.根据调查,大部分学校的理论课程是16学时、18学时或20学时为1学分,实践课程有1周1学分、1周1.5学分,甚至个别是1周2学分.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理论课程是16学时1学分,实践课程是1周1.5学分.从实际看,实践课程折合的学分数太高,开设几门实践课后学分总数就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限额.工程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应该降低实践课的折合学分数,以增加实践课的门数.笔者认为1周1学分比较合理.

5.二次选专业时矛盾突出

按大类招生,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时已经进校相当长的时间了,学生对学校各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比较了解.所以,对于那些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选择的人非常火爆,而对那些就业前景差的专业则门庭冷落.以我校为例,2009年学生在二次选专业时,选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达到招生人数的200%,而其它专业最少的只有4人填报.这不仅加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更加剧了专业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矛盾.

6.影响专业布局

学生在二次选择专业时,除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前景和师资力量来理性选择以外,部分人具有从众心理,看见别人选什么专业,就跟从选择,没有从自身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来理性选择.如一些艰苦专业、冷门专业或虽然容易就业但工资低的专业,选择的人数很少.此外,由于学生的阅历所限,只能看见眼前的就业情况,难以预测几年后的就业前景,也导致学生从众地选择专业.这使得一些专业选择的人数非常少,但这些专业又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需的专业.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了专业的合理布局,甚至会对某些专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若干年后,可能造成专业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大类招生下工程管理发展建议

1.归属到土建类招生

工程管理不同于管理学门类其他专业,有其特殊性.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和法律的复合型专业.按照建设部制订的培养目标,工程管理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的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和工程项目管理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根据这个目标,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应该有二条主线:土木工程知识体系和经济管理知识体系.那么,如果按大类招生,工程管理既可以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也可以归属于管理学类招生.

但是,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实施的管理,工程在先,管理在后,没有工程,就没有管理的对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工程管理应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即使由于行政机构设置的影响,不能把工程管理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在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中,也必须先开设土木工程类课程,或者虽然行政上归属经济管理学院(系),但仍与土建类专业一起实施大类培养计划.

就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问题,笔者专门对本校在校学生、本校本专业老师、本校其他专业老师和部分其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了学生196人,教师50人.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可见,90%的教师和97%的学生反对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即使按大类招生,82%的教师和99%的学生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应该放在土建类招生.

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安排有很大的不同,且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表2可见,对大类招生前几年各专业培养方案相同的问题回答中,98%的教师和99.5%的学生认为前0.5~1年的培养方案相同,即都认为大类招生应该采取“0.5+3.5模式”,或“1+3模式”.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本专业安排,都希望多学习些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笔者认为应该采取“1+3模式”较好.

3.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专业培养计划存在许多不足,如前面提到的课程关系、学分比例等.通过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去掉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密切的课程,重新编排课程教学时间,减少部分理论课课时和学分,同时与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增加实践课数量和学分.通过优化,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加科学和实用.

4.积极培养学生个性,做好学生就业指导

针对二次选专业学生从众心理问题,专业老师应加强专业介绍.专业介绍不能泛泛而谈,应详细体现将来的工作行业、工作内容和对专业知识、学生个性的要求.使学生通过专业介绍,可以清除地看清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工作.此外,有科研课题的老师,还应启发学生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兴趣,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专业学习.学工组老师也应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5~10年后各专业的需求状况,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

此外,大类下招生的其他专业,还应加强专业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实力和就业率,以吸引学生.

大类招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必然要经历波折,只有反复论证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改进,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