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校本科大学生网络后果的调查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23 浏览:11709

[摘 要]文章使用自编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问卷,对河北省3所不同类型大学的4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存在性别、学科和年级的显著差异;每周使用网络时间不同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差异显著;网络使用后果与大学生从事的网络活动类型有关.文章提出减少大学生使用网络不良后果的教育对策: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时间管理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活动类型的认知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辅导.


[关 键 词]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王琨(1973-),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翟巧相(1974-),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郭雪莉(1972-),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河北保定07105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95-02

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消极影响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这种消极影响通常被称为网络成瘾.但对网络成瘾这一现象,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且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评估,有的从外在行为表现(包括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有的从网络的内在心理过程(包括情绪和认知)对网络成瘾进行了测量.总体上国外相关领域的进展快于国内.近年来,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相关方面的文献,但多数是采用翻译和修订国外相关量表进行的研究.本文从大学生使用网络后果的角度对网络使用的负面效应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网络使用后果是网络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和离网之后在社会生活、心理、行为及生理方面的消极结果.已有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网络成瘾的比例较少,6%左右,大部分学生虽然没有达到成瘾的程度,但长时间的上网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后果进行研究,了解上网对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合理网络使用的建议及对策,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网络行为作出恰当的调整.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选取河北省3所不同类型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434人,其中大一、大二和大三分别为130人、179人和125人(大四毕业班实习,故没选为样本),男生为149人,女生为285人;文科为141人,理科为293人.本研究采用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构包含三个方面:心理社会后果、行为后果和生理后果.心理社会后果指大学生因为上网而导致的心理方面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消极结果,涉及情绪、认知学习及社交生活的改变;行为后果内容涉及大学生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不良行为,如逃课、迟到、吸烟喝酒等;生理后果指过多的使用网络后导致的生理变化,如身体局部疼痛、睡眠不足、视力下降等.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的性别、专业及年级分析.分别以网络使用后果的三个因子为因变量,以性别、专业和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在心理社会、行为、生理后果上均显著;专业类型主效应在心理社会因子上显著,在生理因子上的主效应呈边缘显著,在行为因子上不显著;年级主效应在三个因子上均不显著.(1)男生的消极后果远远高于女生,即男生使用网络后果使他们情绪更加消极,认知能力下降,社交能力减弱,不良行为如逃课、吸烟喝酒等行为增加,并且产生不良生理变化.(2)文理科大学生在网络使用后果的总分、社会心理后果和生理后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科大学生的消极后果高于文科大学生,在行为后果方面差异不显著.(3)三个年级在心理社会和行为后果上差异不显著,在生理后果上差异显著,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即大三学生比大一、大二学生在生理方面有更多的消极后果.

2.网络使用后果与周网络使用时间的关系.网络使用后果得分与周上网时间的相关结果表明,上网时间与问卷总分及三个因素分均存在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在0.226~0.280.大学生每周平均网络使用时间为7.5小时左右,以8小时为界分成两部分,小于8小时和大于等于8小时的两部分被试,计算两组在自编问卷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时间使用网络的大学生与短时间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在网络使用后果总分及三个因子得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即网络使用时间较长的大学生出现更多心理社会、行为和生理方面的不良后果.

3.网络使用后果与网络活动类型的关系.将大学生从事较多的网络活动归为五类:游戏(指网络游戏)、交往(包括聊天和邮件往来)、查资料(搜索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娱乐(包括网络电视电影听歌等活动)和浏览(指随意浏览网页或看新闻).网络使用后果与上网游戏成正相关,与查资料活动呈负相关,与聊天、娱乐和浏览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即大学生上网从事网络游戏越多,网络使用的消极结果越明显,而如果上网用来查资料,那么消极结果就减少.

三、分析讨论

1.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的性别、专业与年级特点.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笔者认为这与三方面原因有关.首先,这与男生的上网时间长有关.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男生周上网时间为10.9小时,女生为5.7小时,男生使用网络的时间显著高于女生(p<0.001).男生网络使用后果的消极影响多于女生的另外两个原因,是由于男女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差异和对机器的不同兴趣.女生比男生在人际沟通中更主动亲和,更容易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这样使得女生较少去网络中寻求满足;而人际关系的独立性及对机器的兴趣使得男生更倾向于从网络中寻求满足.

在文理科上的差异,笔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男女生的差异,因为相对于文科而言,理科男生所占的比例更大些,笔者也计算了文、理科女生上网时间及网络使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文科女生和理科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正好证实了笔者的推测,即文理科的差异实质是性别差异;另外的原因可能是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这样会选择上网作为逃避压力和放松的一种方式.这一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沈模卫等人及李宁等人的研究表明,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在对网络的非适应性认知及病理性行为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不一致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网络使用后果的年级差异只体现在生理后果上,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学生,这种结果与大三学生上网时间长有关系,统计结果表明,三年级学生平均周上网时间为9.5小时,大一、大二分别为7.2和6.3小时,大三学生的上网时间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p<0.05).大三学生因为学习需要,在线时间延长,他们在网络上的活动更多与学习相关,结果是在生理上有较多的消极后果,但在社会心理及行为后果方面没有表现出更多的消极结果.

2.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的时间因素.上网时间与网络使用后果也存在一定关联.相关分析表明,上网时间越长,网络使用的消极影响越严重,但相关系数在0.3以下,属于弱相关,说明上网时间不能作为网络使用后果的预测指标.但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在心理社会生活、行为及生理方面有更多消极影响.笔者计算了长时上网组和短时上网组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分别为16.46小时和3.55小时,可见两组周上网时间差异很大.以往研究也表明,网络成瘾者有更长的网络使用时间.从对网瘾的评估和诊断工具中可以看到,网络成瘾的许多表现与时间有关:如“上网的次数超出事先的计划”“每次上网持续时间总是比计划的长”“曾试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最终失败”“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做与网络有关的事情”“尽管已经意识到持续上网对自己的影响,但仍然花大量时间上网”等.

3.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与网络活动类型.Suler认为一个人对待互联网的热情是健康的,还是病理性的,决定因素之一是互联网活动的种类.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使用的消极后果主要与网络游戏有关,即从事网络游戏,网络使用的消极结果就越明显,其他网络活动与网络使用的消极结果呈负相关,尤其是上网查资料活动,不仅不会产生消极结果,对社会心理、个体行为还有积极作用.

四、减少大学生网络使用不良后果的教育对策

1.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时间管理教育.本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对大学生的心理社会、行为和生理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每周网络使用时间与网络使用后果有正相关关系.网络成瘾的原因是成瘾者的时间管理意识较差,网络时间感丧生,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时间管理意识进行干预,是降低网络使用消极后果的有效方法.建议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调控时间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设置适当的上网和学习目标,充分地合理使用时间,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时间管理的技能,使大学生能够学会自主控制和管理上网时间.

2.加强大学生网络活动类型的认知教育.网络使用不会必然产生消极后果,从事什么样的网络活动是关键,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容易使人成瘾,与网络成瘾相关最大,本研究也表明从事网络游戏活动的大学生网络使用消极后果最严重.网络游戏有利有弊,一方面,它给游戏者带来愉悦和成就感,放松和宣泄;另一方面,使人沉迷其中,欲罢不能,给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导致很多心理和社会问题,学习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帮助大学生对各种网络活动,尤其是网络游戏有一个正确认识尤其重要.大学生已经具备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可采用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使其明确上网动机,端正上网态度,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转移了沉迷网络的行为.

3.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辅导.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一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目标、理想和人生观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防止他们沉迷于网络.另一方面,对大学新生开设专门的网络教育课程,如让大学生认清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使用的广泛性和“双刃剑”效应,过度使用网络的结果和危害;通过影像材料使大学生直观感受到过度沉迷网络的不良后果;最后让大学生公开作出上网的理性决策.已有的研究表明,网络教育预防课程有效降低了使用网络的不良后果,促使他们选择积极网络活动类型,增强了他们理性使用网络的意识.另外还要特别重视男大学生和理科专业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与辅导.

[参考文献]

[1]王琨,郭雪莉,翟巧相,等.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调查问卷结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11).

[2]崔丽娟,赵鑫.用安戈夫(Angoff)方法对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J].华东师范大学,2004(3).

[3]沈模卫,李鹏,徐梅,等.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4]李宁,梁宁建.大学生网络成瘾者非适应性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2007(1).

[5]苏晓奇.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时间管理特点及其干预[J].基础教育研究,2010(9).

[6]王琨,郭雪莉.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结果的预防干预实验[J].保定学院学报,2010(4).

[7]SulerR.Togetwhatyouneed:healthyandpathologicalinteruse[J].CyberPsychologyandBehior,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