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文化观照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79 浏览:9513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应该使学生“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构建自我包容的文化胸襟.这是语文教材的时代使命和文化责任.本文试图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凸显的传统文化、文化视野和人本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如何进行表征的.


一、关注传统文化的影响

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课借助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气质、民族文化心理.苏教版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引入与关注.

课本选入了屈原的作品《离骚》.尽管章节很短,但是其蕴含的精神——屈骚精神,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帝高阳之苗裔兮”对自我的品性和价值做了高度的肯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君王不信任自己、奸人围攻自己、弟子背叛自己、众人不理解自己的艰难处境中,仍在忧患国家、君王和人民,而并不为自己的荣辱担忧.屈原最终纵身汨罗江,这固然有其历史的局限,但正是从这局限中我们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感悟到后人在得到屈骚精神浸润的同时又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如果仕途得志就将恩泽加于百姓,匡世救民,不得志就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己品行.这是古人面对不同人生际遇做出的选择与内化,是很多人的处世观念,在今时今日而言仍然有借鉴意义.

除此之外,课本里还体现古人重仁义以德服人的政治文化内涵.如贾谊的《过秦论》总结说,秦朝“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他指出秦如此短暂的关键原因是不懂取国之道与守国之道的不同,治理国家要靠仁义之道,只有推行仁政与德治才能赢得天下之心,才能长治久安.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又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积淀起自己的文化底蕴.

二、拓宽选文的文化视野

文化多样性是历史上和当代世界的客观事实,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文化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必须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精神,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从全人类、全世界进步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缓解和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可能带来的矛盾或冲突的能力等.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必修三中皆有7篇外国作家的文章,均占全部文章的1/3强.这些作家以美国与西欧居多,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世界级大师居多,如肖洛霍夫、伯尔、高尔斯华绥以及欧亨·利、普希金、惠特曼、雨果等.这些作家的作品,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伟大的人格,思考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吸收多元文化的思想营养,有助于让青年学生认识到对祖国与人类文明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重视古典诗文的熏陶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中华古典诗文博大精深,包含无比丰富的美的元素,沉浸其中,欣赏其表现的缤纷自然美,体验其高尚的情操美,感受其丰富的生活美,它对陶冶中学生情操、净化心灵大有裨益.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可以鉴赏古诗文外在的形象美,可以欣赏或豪放飘逸、或沉郁顿挫、或清空骚雅的语言美,还可以赏析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的技巧美.学生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苏教版语文教材通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对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进而发展其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做了有益的尝试.

李凌云,苏州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现居江苏淮安.责任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