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证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936 浏览:92219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硕士研究生探寻理想工作的途径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厦门大学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的抽样调查,分析研究生在设置及完成就业目标时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归纳高校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所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高校应加强宣传、注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经验.

[关 键 词]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04—04

1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界定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各高校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相继推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讲座.现在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一词已非常熟悉,但是对这个词的认识尚不足.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心智要成熟一些,对于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都有大概的规划.本文旨在通过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职业规划过程中研究生遇到的困惑及问题并提出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最初以职业指导的形式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50年始出现“职业生涯”这种说法,学者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此定义.其中,国外管理专家诺斯威尔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环境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和方案.国内学者尤敬党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认识,本研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主体内在的自我探索和外界环境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我发展的未来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以达到所制定的目标.


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所提出的职业一人匹配理论.在帕森斯所著的《职业的选择》中,阐明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能力、兴趣和其他特征;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以及上述两个要素的平衡.帕森斯的理论实质是在了解个人主观条件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从这个理论出发,本研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帮助主体认清与职业相关的自我,包括个人能力、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等,以及与职业相关的外部环境,个人根据对自我的认知和外部环境二者的权衡设定职业目标,更好的选择、发展职业.

2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2.1研究方法概述

本研究对厦门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1—3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和访问,了解现阶段他们为达到就业目标所采取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问卷发放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办法,分别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材料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8个学院抽取共450人进行答题,文科、理科各半,每个年级尽量均衡,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48份,其中有效问卷440份,经过统一审核,统一编号并输入计算机,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在抽样群体中,男生220人、女生220人;硕士一年级学生141人、硕士二年级学生196人、硕士三年级学生106人;人文社科210人、理科123人、工科112人.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硕士生学习目标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和主干题目两部分.基本信息包括硕士生的性别、年级、学科、是否跨学科、本科学校类型、是否有工作经验、婚否、生源地和父母职业9项;主干题目包括15个单选题及8个多选题,主要从学生的学业目标、就业目标、心理成长目标和社会交往目标4个维度进行设计.问卷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全体同学共同制定、发放和回收.

2.2调查结果分析

1)目标制定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在制定就业目标、学业目标的必要性上,153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占总人数的34.5%;268人表示“有必要”,占总人数的60.5%;只有22人认为“没必要”或“说不清”,占总人数的5%.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知识水平较高、心理发展成熟的群体,认为制定目标“非常有必要”、“有必要”的占了总调查人数的95%,从中可以反映出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就业方面,提前制定目标一方面有利于激励持续朝某一方向努力,另一方面也促使为达到目标而制定详细的计划并主动实施,有利于更好的完成学业,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在制定职业目标时必须与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要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否则再好的目标也只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

2)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在问卷中设置了“将来最想从事的职业”这一选项,调查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在选择未来职业上偏向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30%的学生希望进入企业工作,30.5%的学生想进事业单位工作,理想职业是进入行政单位工作的占18.4%,值得注意的是11.6%的学生倾向于毕业后自主创业.虽然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提倡创业教育,但是在未来职业的选择上,只有少部分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其原因是复杂的.(1)厦门大学属985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起点高,较容易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2)硕士研究生心理发展较为成熟,在对未来的选择上也更加理性,即使毕业后想自主创业,也会先进入相关领域熟悉环境,积累经验,为日后的创业做充分准备.对少数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进行分析,经卡方检验(详见表1、表2),P等于0.000<0.05(双侧),说明在此题上,文科、理科和工科学生的选择有显著差异,工科学生选择此项的人数显著多于文科、理科学生,占总人数的4.8%,即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是工科学生.结合之前所做的访谈,总结原因在于工科学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从事新事物的研发,如果拥有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则非常有利于开拓市场,进行自主创业.

3)对未来职业影响的最大因素.职业选择主要受兴趣、专业、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职业社会地位和父母要求的影响.在选择未来职业影响因素时,选择集中在自身兴趣、所学专业、所选择职业的前景,26.9%的学生选择了自身的兴趣,25.3%的学生选择了所学专业,23.7%的学生选择了该职业的前景.这也很好的说明了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在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职业的教育中,需要从主体内部和外部进行探索.主体内部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包括兴趣、性格等方面;主体外部的探索可以邀请该行业的专业人士以讲座形式对一个行业前景进行分析.主体在平衡内、外部因素后,综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这也验证了之前谈到的帕森斯职业一人匹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