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20 浏览:141928

内容提要:《曾国藩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名作,有人称之为“千古家训之首”.曾国藩不但治国有方,而且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分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艺术,展现其家庭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为正在教育子女的家长能够提供宝贵借鉴,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曾国藩家训家庭教育艺术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人物.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而《曾国藩家训》是其家书中的精品.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族,但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成功.对于曾国藩的家教艺术,笔者深有感触,仅从四个方面谈谈粗浅体会.

一、以关爱作为训导的载体

“训导”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是一味训导,而是关爱在先,训导于后,训导体现在关爱之中,并使关爱含蓄地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在科举盛行的晚清社会,人们求学读书大多是为了凭借科举之路平步青云获得功名利禄,可贵的是曾国藩并没以世俗的思想去苛求子女刻苦读书,而是用自己饱经世事的经验深入浅出地让子女明白求学的重要性:唯读书有成,才是终身受用的无形财富,确保自己的将来“决不怕没饭吃”.他在给曾纪泽的信中说:“涉历兵事,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余久处行间,如坐针毡.”这一统领军队之苦的感受引出教育话题,提出“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做官”的要求.同时也强调:“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也.”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无形中消除了读书的功利性给子女带来的心理压力.在曾国藩语重心长的话语中,挥洒着浓浓的爱子之情,使教育并不空洞乏味.值得后人借鉴的是曾国藩将训导带上浓浓的感情,在让子女感受爱的同时去接受父亲的训导,而不像有些家长那样只是一味训诫,让孩子感受不到爱,产生抵触情绪.这恰恰说明家庭教育要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以“爱”为“训”的载体,“训”才能被孩子接受.

二、以反馈作为受教的验证

曾国藩在其家庭教育中,既展现了慈父胸怀,又不失严父风范.在纠正纪泽“举止不厚重”、“文气不圆适”两大不足之处时,曾国藩并不是简单的给予“指示”,而是进行了严格的监督,使得他对子女的教导不流于形式,这是教育子女注重实效的体现.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会看见他对儿子的指导与提醒.他提出:“以后写安禀来营,不妨将胸中所见、简编所得,驰骋议论”.曾国藩害怕儿子因惧畏严父而不敢言辞.所以他鼓励儿子:“近日所看之书,及领略古人文字意趣,尽可自摅所见,随时质正.”一旦儿子反馈的信息含糊其实时,他会及时追问,让儿子必须明确作答,他要求:“以后凡接我教尔之言,宜条条禀复,不可疏略.”“禀复”是禀告、回复,也就是汇报,是反馈.一方面,曾国藩对孩子的问题有问必答;另一方面,他要求子女对“教尔之言”要“条条禀复”.这就形成了一种互动——思想的互动,比行为上的互动又上升了一个层面,比起那些只向孩子发号施令,不顾孩子感受,不考虑教育效果,以及连行为互动都很少的家长来,不知要高明多少倍.正是这种以反馈作为受教的验证方式,才使得其家庭教育内容的落实不会半途而废.

三、以榜样作为教子的基础

曾国藩在他的家庭教育中特别注重自身榜样的作用.

首先,做读书的榜样.曾国藩认为,“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并对四者以古人为例作了如下要求:“看书与子夏之‘日之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云‘煅诗未就且长吟’,可见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上下工夫”;“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淡浓,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官气常新也.”这些见解是曾国藩的经验之谈,为其家庭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凭借渊博的学识对曾纪泽的每次发问,都能够娓娓释来,提供最有效、最细致的答复.这样一来,一方面,树立了父亲在儿子心里博学多才的形象,使儿子乐于向父亲讨教;另一方面,博得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仰,赢得了在儿子心中的教育威信.

其次,做勤俭的榜样.曾国藩认为勤俭自持是“齐家”之道,他对子女说:“余(指曾国藩)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更为经典的是,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曾国藩在信中提及“余近作书箱,大小如何廉昉八箱之式.前后用横板三块,如吾乡仓门板之式,四方上下,皆有方木为柱为匡,预底及两头用板装之.等当作一小者送回,以为式样.吾县木作最好而贱,尔可照样作数十箱,每箱不过数百文”.从这件小事不难看出,曾国藩是一位勤俭节约、亲力亲为之人.正是曾国藩自身的勤俭自律,为子女树立的典范,才给子女留下强烈而深刻的教育印象.曾纪泽在《祭文正公文》中这样写道:“俭素持躬,不啻寒士,蔬粝苜蓿,每食四簋.补缀之衣,糜蠹之裘,身处台铉,志在林丘.”足见曾国藩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给子女做了很好的榜样,才使得他的言教令子女觉得其理之所在,进而博得了子女的信服,使得自己的教育很有说服力.


四、以责己作为警子的手段

曾国藩在教育儿子时,他不时会提到他生平的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溴”;“每做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时刻来提醒儿子要刻苦治学,努力立恒,熟练作字.这种坦然的自我批评,一方面,可以使未经世事的儿子身临其境感受父亲当时的那种茫然,在无形中激发儿子改变不足的斗志;另一方面,以父母自己为前车之鉴,不仅可以使子女觉得真实可信,而且他们会随时以父母的教训检讨自己的言行,引以为戒,不再犯相同的错误与过失.用这种责己警子的方式教育孩子,不知要比“光责子、不责己”的教育效果好上多少倍.

综上所述,曾国藩家庭教育的艺术性远不止这几点,笔者只能对自己感悟最深之处谈些看法,意在为正在教育子女的家长能够提供借鉴,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