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328 浏览:58083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其开设课程的目标,从创新性的角度对工商管理课程的设计,教师配备和实践方式等角度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分析.

【关 键 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29—01

前言:

工商管理课程是传统经济学课程中的一种,由企业管理课程演变而来,工商管理课程涉及的层面比较广泛,通常涵盖了宏观及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等方面的课程,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开设企业管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管理性人才,而对于学习实践技术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工商管理课程则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大部门学习的工商管理知识都不能确切的用于实际的生产工作当中,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晰给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上也带了许多问题,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课程,每年都有相对多数的学生愿意愿意选修这门课程,工商管理课程的开设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更加综合全面,而工商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强,许多学生通常会觉得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因此工商管理的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各专业自身的特点,灵活的改变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的首要任务.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在近年来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办学数量不断提高,大部门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上都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在不断完善教育体制的同时也拓宽了教育的方向,不再是局限于技术实践类的课程,也开始不断的增设培养综合性能力的课程,工商管理课程就是其中的重点课程之一,工商管理课程本身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在学习上带来一定的模糊性,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还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因素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把握,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还处于发展提高的一个状态,而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的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当中,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立仅仅留存于形式,对于该类理论性质的课程都不够重视,课程管理上的缺失,课程考试的不严格,都使得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兴趣大打折扣,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分析

2.1工商管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能贴近企业最新需求动向,因此将工商管理课程与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的市场研究,工商管理课程是一个范围较大的管理课程,而通常高职院校学生面所学的技能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企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更要有相关的职业技能,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应该缩小课程内容的范围,挑取和学生专业相关的管理技能加以讲解.


2.2培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兼有的高职院校人才

高职院校之所以开设工商管理课程,就是为了能够培养满足现代企业需求、拥有综合管理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部需求,通过工商管理课程的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综合职业能力当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方面,管理水平是学生的内在素质,不像专业技能的动手和操作性强,可以通过反复的联系来巩固,工商管理课程较为抽象,职业能力最大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意识,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进行管理,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灵活的运用.

3.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3.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首先应当根据学生们的不同情况,对他们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精简.其次,要转变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思路,并在考核中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检验,引导老师和学生们走上重实质轻形式的学习道路.最后,学校应当尽量为学生们建立并提供校内外的实训场所,让他们在实际的运用中培养自身能力.

3.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当本着尊重岗位实际需要的原则来进行师资力量的调配,并且体系的构建过程应当围绕着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中心而展开.同时对原有的相关课程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与整合,保留其中有用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某些课程进行精简,放弃将不能跟上新教学形式需求的课程内容.此外,学校在尽量丰富与细化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应当避免单调的理论教学,尽可能地为学生们提供实训机会,并且在理论与实训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相关岗位的针对性.

3.3提高执教人员专业素养

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教学水平、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以严谨的态度面对教学,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懂得因材施教,因地置宜,尽心力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此外,就学校而言,应当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套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用以监督教师们的教学行为,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