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077 浏览:31787

摘 要:德育是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内容既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多重制约,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笔者梳理我国德育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希望对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思考.

关 键 词:德育教育;中小学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指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一、德育教育内容的历史分析

1.习俗性德育内容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的是早期的原始部落及原始人群时期,德育的内容主要以习俗的传承为主,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儿童通过参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各种活动,如祭祀、歌舞、竞技等,培养其对神灵、部族首领的敬畏,以及尊老、虔诚、勇敢、节俭、自制等美德.此时德育是一种全民的活动,并未独立于生产生活之外,德育内容狭隘,宗教色彩也较浓厚.

2.等级性德育内容阶段

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内容.这一阶段,道德教育的等级性日益明显,德育内容是为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怎么写作.由于心理学、教育学的时代尚未到来,德育的内容虽然很多,却未合理分化,理念猜想及经验总结的成分很多,缺乏科学的证明;宗教依然在德育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3.变革性德育内容阶段

如果说古代社会以手工工具生产为标志,现代社会则是一种大工业的机器生产,使这一社会阶段的德育内容具有了性、科学性、商品性、生产性等特点.德育的内容不再为上层阶级怎么写作,而是注重个体生命内涵的提升,塑造拥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公民.

二、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教育基本内容的梳理

1.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们生活奋斗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的理论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生的崇高意义,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联系起来.


2.与法制教育

青少年学生已是社会的积极成员,开始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教育学生提升思想,懂得权利,正确处理与法制的关系.

3.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巨大的感召和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要使学生树立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

4.集体主义教育

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历来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对学生因势利导,使他们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困难、疾苦和进步,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能与危害集体的行为作斗争,成为集体的积极成员.

5.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教育学生认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使学会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工作、理想、事业、友谊、荣辱、幸福和生死等人生课题.

6.社会公德教育

首先,教育学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引导学生从小懂得尊重人、爱护人、平等待人.其次,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说话和气、举止文雅等文明行为习惯.

三、对中小学德育内容授受过程的思考

1.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生的道德认识大多来自于前人的道德经验,而道德行为与习惯则需要长期的实际锻炼,因此在现实的德育中,极易出现“检测、大、空”的理论说教,言行脱节的现象.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既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行为规范、准则等,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两者统一起来,做到知行统一.

2.德育内容与学生认知特征相一致

中小学生的发展大致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各有特点,教育者必须研究掌握这些特点,使德育要求、内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严格要求与热爱尊重相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要求教师从热爱、尊重学生出发,逐步提出严格的要求,把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