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491 浏览:58229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关 键 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新课程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的是,新课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面对这样新的课程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构建自己的适应教育改革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们一道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同成长.

1.正确定位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观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纯粹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课本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而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要求我们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产生了困惑,认为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也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则就是配角,课堂上,不敢多讲,唯恐有占据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之嫌;不敢评论,生怕有压制学生个性发展之过.整个课堂教学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失去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就像没有了岸的约束,河流就会肆意泛滥,课堂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呢?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主宰,但也不是课堂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怎么写作者”.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既要让课堂教学这河水滚滚向前,但又不能让它冲出堤岸.只有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定位,平等面对学生,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平等”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富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

2.发挥激励作用,有效调动学习主体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鼓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事实也证明,在一堂课中,如果老师吝啬表扬,那么,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不会有多高,反之只要给予了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与表扬,用自己的带动学生的热情,那么课堂40分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非常的高,时间会悄悄的在他们身边快乐流走,而不会给他们留下“老牛拖破车”的感觉,广大教师也领会了这一精神.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鼓励却慢慢地变了味,不分对象,不分是非,方式单一,但学生答完一个问题后,教师的评价就是“太好了”、“真了不起”、“你真棒”、“掌声鼓励”这些非常形式化的语言,难道所有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鼓励吗?其实,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使用,对优生应适可而止,对差生则要多慷慨一些,适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不适当的鼓励只会导致学生骄傲.新《语文课程标准》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非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一些,委婉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3.善质疑

学贵有疑,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先生讲,学生听,记录现成的答案.因此,我们要有开放性的目标观,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问的习惯.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如,看课前提示,找关 键 词,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在比较中质疑等.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在备课时没想到,一时无法解答,有时也可把球踢回给学生,大家讨论.

4.重积累

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厚实学生文化底蕴.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文化积淀过浅.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为此痛切地指出:“贫之,语文教学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如“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十分有利于小学生对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句段的积累.对精美句段熟读成诵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这主要是就语言“积累”而言,而“积累”的外延还应该拓而展之,即包括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语文资源和环境随处可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章中列举的资源就达21种之多,因此,我们要跳出“语言文字”的局限,扩展视野,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坚持积累,学生的文化底蕴必然会日渐厚实,说写能力也得到有效增强.


5.语文教学不要“形式化”

语文教育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前过于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但在改革中,又出现了跳到另一个极端的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老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最终却连本节课应该传授的知识都没讲清楚.因为他们在备课时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设计这些形式上了,而对语文学习的目标却忽略了.

总之,教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与提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应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向着“更好”迈进!

收稿日期:201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