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

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48 浏览:20876

摘 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传统的单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生师比例失调,学科知识局限,导师队伍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既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为提升研究生导师自身学术水平提供良好平台,又是实现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创新点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完善的导师团队结构、健全导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建立导师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及科学处理团队学术分歧等措施来保障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建设.

关 键 词: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保障措施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培养质量的高低,除了与研究生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与科学素养.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单导师制,即一名研究生只由一名导师指导,由导师独自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并独立指导其科研实验和学位论文.近几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大幅增长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单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成为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切实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由相近学科、专业领域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发挥团队的知识互补优势,使研究生能够博采众长,吸取多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视野,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目前研究生单导师制模式的弊端

1.生师比失调,导师指导精力不足

近几年,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在增加导师队伍的规模,但研究生导师规模的增长远远赶不上研究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导致师生比例失调严重.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研究生师生比为1∶3.8,2004年,师生比为1∶7.7[1],到了2008年,师生比已达到1∶15.[2]在一些热门专业,甚至出现有一定知名度的导师一人同时指导几十个研究生的局面.大多数导师既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又有繁重的科研工作任务,有些还兼有重要的行政或社会职务.一人指导这么多研究生,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对所培养的研究生进行认真指导.负责任的导师,能够基本保证与所指导的研究生们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与交流;有些导师则由于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工作压力非常大.因为经常要忙于个人事务,不得不让所指导的研究生处于“放羊”状态,或托给课题组的其他老师“代导”,甚至安排高年级师兄师姐带低年级师弟师妹、博士生带硕士生.[3]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单导师的知识局限性难以满足研究生对知识的需求

单导师制主要强调导师对研究生某学科领域、培养方向的专业知识的灌输.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突出,学科界限日益模糊.知识经济时代的学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虽然传统的单导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学有所长,但其学术视野、思维方式及技术方法等受到特定学科领域的限制,不能满足当代研究生为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多学科融合而必须具备的宽广知识面的需求.传统的单导师的知识局限性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导师队伍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每年20%-30%的速度在增长.很多高校为满足当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缓解因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培养压力,降低了导师的遴选标准,而学术水平不高的导师无法对研究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指导.这些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少,项目级别低,实验条件差,且科研经费不充足,无法给研究生提供高水平的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也无法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往往导致研究生的选题缺乏创新性.另外,有些导师由于自身不思进取或忙于行政及社会事务等原因,没有精力潜心研究学术,知识老化严重,既无法传授学科前沿知识,也没有能力帮助研究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4],致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障.

二、倡导导师团队模式的必要性

导师的学术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国的导师现状,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变现有研究生培养单一导师制的模式.研究生导师团队模式,是按学科相近的原则,由一些导师组成的以研究方向或研究课题为基础的学术群体.其共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全面培养研究生

学问再渊博的导师,其思维方式及学术视野都是倾向于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知识面都是有限的.这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研究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提出的要求.采用导师团队模式,由不同学科知识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学术风格的导师组成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团队内各位导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优势:一名导师能同时影响团队的多名研究生,一名研究生有机会得到团队内不同导师的指导,使研究生从学科知识、科研方法、实验技能等方面吸收团队内每位导师的专业精华,摆脱单导师培养的思维定式,使他们全面的把握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多学科知识,开阔团队内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思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也增加了团队内导师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研究生们通过参与由导师团队承担的课题,定期举行个人读书报告会和做团队科研课题汇报,不但加强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和交流,而且可以梳理团队内研究生自身的研究思路,促使研究生对某些问题做深层次的思考,扩大培养团队中研究生的知识面并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团队内个别导师因出差、进修等原因无法亲自指导研究生的情况下,由团队中其他导师“代导”仍能够保证研究生的教学、科研的连贯性.

2.导师通过团队内学术交流,提升自身学术水平

导师团队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团队内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团队内导师成员的学术水平,每一位导师都是团队的受益者.导师们在与相关的学科、专业、方向的导师团队成员切磋、交流过程中扩大了彼此的学科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宽了研究思路,激发了研究灵感,促进思维的活跃,提高了自身学术水平.资历深的导师带教经验丰富,基础扎实,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年轻导师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新的科研理念,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两者互为补充,共同进步.而且,通过与团队内有丰富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导师合作、交流,新导师可以快速提高自身的研究生指导水平,能够充分发挥经验丰富导师对青年导师的“传、帮、带、导”的作用,快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团队.[5]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