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的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389 浏览:93927

反思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内省活动,是对施教者及其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要想使课堂有汩汩而来的“源头活水”,就应该持开放和批评的态度,成为自觉的反思者,从而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在三尺讲台上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下面本人结合两个具体教学案例,谈一点关于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的认识.

案例一:我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我爱你,中国》时,设计了歌词的欣赏与改编这一活动.我选择了一些学生喜欢听、喜欢唱、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大中国》、《国家》、《龙的传人》、《爱我中华》等.欣赏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的一首进行改编;要求变换角色,换另个一角度改编歌曲.比如:把“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改成“百年后沸腾的一个夜”,把“炮声打破了宁静的夜”改成“欢笑声渲染了沸腾的夜”等,然后根据创意写出相应的后续内容.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有些同学甚至边改编边哼唱,俨然变成了创作型歌手.改编完后,各小组推选代表把本组的作品演唱一遍.这样的活动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品尝到了获得认可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教学目标也在学生的创作交流中得到了实现.

案例一的反思——体验、感受学生生活,“披文入情”激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源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而学生对思品课兴趣不高已成为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品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思品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课堂的乐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在其中”.本案例就是利用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充分合作、交流,尽显自我.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把道德教育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从中教师也会为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而深深折服!


案例二:我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维护消费者权益》时,先在课前以问卷形式对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权益、消费心理、消费维权作了调查,然后根据问卷所反映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围绕所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个知识抢答活动.抢答的题目大多数学生都能迅速作答的,课堂中抢答的时候出现了争先恐后的景象,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对于得分高的同学我都发给“奖品”,但这些“奖品”都是一些检测冒、伪劣或者过期的产品.学生领到“奖品”后非常开心,马上就动手“探究”这些“奖品”.很快就有学生大呼:“这东西质量怎么这么差!老师你被坑了,这是检测冒的次品啊!”“老师这东西是过期的,怎么能吃啊!”于是我顺势而问:“你们的什么权益被侵害了?”学生回答:“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继续问:“那我该怎么办呢?”学生马上议论开来,在学生的议论当中我列出了三种维权的方式请学生帮我选择,学生都懂得应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课教学的内容,而且也促使学生产生了想要学习、了解“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这一新知识的需求.

案例二分析与反思——了解、关爱学生生活,“披文入情”之需.学生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前,都要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学习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学的铺垫.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课间谈心、座谈会、民意调查、聊天、互发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精神需求.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愿学”.本案例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发现引出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的心态很放松,不知不觉之中就实现了“披文入情”.这种自由开放的心态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和积极思维,更容易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从而实现思品课教学“学文、明理、导行”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