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898 浏览:143555

摘 要:反思十年课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自主”学习大都滞留于表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三、跨学科活动过多.对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

关 键 词:反思;自主学习表面化;合作探究形式化;跨学科活动多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03-01

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主”学习大都滞留于表面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如何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1、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它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为了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必须使这两个过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否则教学必将失败.

二、“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很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科学,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为合作而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真正地合作,合作学习放任自流.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学习任务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时可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地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2、适时进行一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2、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3、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4、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5、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6、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能力无法完成.

3、加强指导和监控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不至于偏离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可以予以适时的指导.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三、跨学科活动过多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所教学科,要有充分的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这一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课堂,而走向开放式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但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领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这些活动是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这种生机与活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效果与效率并无太大的作用,甚至使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分散,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活动是需要的,但这些活动必须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开展活动要明确以下两点:

1、活动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怎么写作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跨学科的学习,促进语文课程走向开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绝不能因此而丧失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迷失预期的目标.我们开展各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好地达成.那种为游戏而游戏,为表演而表演,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生机与活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活动要适可而止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研究发现,活动就像在教学内容外面裹了一层糖衣,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往往会被糖衣所迷惑.他说:“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作用于实际的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不能为儿童所领悟,更不能在儿童的心目中起什么作用了.”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我们的活动不能适可而止,就很容易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各种活动,而不是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