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86 浏览:31676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高中音乐鉴赏课出现了许多变化,有积极的方面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如何上好精彩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提出思考.

【关 键 词】新课程导入音乐性课堂互动高中音乐鉴赏课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114-0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提高,使得以前有些呆板的音乐鉴赏课显得活跃,甚至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自然很好,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是不是要突出音乐本位,学生真的参与越多越好吗?乐谱和音乐理论要不要学了,先进的教学手段该如何运用等.笔者在实际的高中音乐教学中就如何上精彩的音乐鉴赏课及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总结了一些观点,希望能够对广大的同行有所帮助,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节课好与不好,导入起到关键的作用,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直接切入主题,学生觉得很烦躁,甚至是失望.如在上《丝竹相和》这一课时可以选择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入场式中播放《彩云追月》的一段,也可以选择广州亚运会播放《步步高》的一段,使学生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还能了解到丝竹乐中的广东音乐用途如此广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具有带给人愉悦的感受的这种乐种特点.


二音乐课自然要凸显音乐性

如今的音乐观摩课似乎很少有人去触及为人熟知的经典类课题,新奇求异往往更能胜出.众多议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迷茫.合理地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是,一些音乐鉴赏课的综合学习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社会调查、查阅资料、讲述民族历史与文化、文学语言、戏剧表演等非音乐的活动,音乐课堂上充斥越来越多离题的拓展.如教师在欣赏、介绍云南彝族民歌的时候,与学生大量讨论云南的民族服装、节日、民族习惯等问题,缺乏音乐性,音乐课前半部分俨然成了历史文化科,还有的教师在上音乐课时让学生画画,教师点评美术作品.虽然课堂内容丰富多样,但这样的学科综合是不可取的!这样的音乐课迷失了音乐本性.简单的音乐理论还是要教给学生的,简单的音乐主题还是要让学生唱乐谱的.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再现的三部曲式,A段速度徐缓,旋律清新悦耳,表现了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悠闲地吹着竹笛的神情.乐曲采用二部复调的手法,使旋律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犹如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在田间漫游对歌,令人回味无穷.这些曲式结构要解释,A段的旋律也要带着同学唱一唱,才能真正体会《牧童短笛》的音乐.音乐学科综合必须以注重音乐为前提,必须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原则,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为综合学习内容,这样才会焕发音乐课堂的生命力和艺术光彩.

三课堂互动要精心设计

随着学生主体教育理念的推广,学生的参与越来越多,于是,那些即兴课堂表演、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等必要的教学环节,统统都被夹在了课堂教学中,这种“被合作”“被讨论”“被表演”的课堂活动,在平常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中随处可见.有次听课,教师拿出很多打击乐器,让学生一起配合打节奏,学生打得稀里哗啦,教师来不及纠正,匆匆收起乐器.这样的课,“热闹”是有了,却大有哗众取宠之嫌,因为有些课堂活动根本就没有踏踏实实地开展,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只是为了制造课堂“热闹”,感受课程的时髦而已,这样的参与是画蛇添足,毫无意义的.所以,课堂互动要精心设计,不是参与越多越好,而是适度,要为课堂教学添彩.

四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但是有些教师直接在网上找个课件直接给学生上课,自己不是很熟悉,能力又无法驾驭,弄得学生很茫然,有的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运用,认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使用多媒体,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就等于上了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从而走进了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有些教师在准备一节音乐鉴赏课时,似乎不是把工夫下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上,而是把精力聚焦于课件制作上,彩色背景、立体文字、三维动画、影视录像等应有尽有,却不管与教学内容有关无关、有没有必要.学生欣赏不到美的音乐,只是看到了美的画面.教学中要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之中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才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十年教学的一点总结,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思想的变化,教师的工作也要日益求新,与学生和时代共同进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能及时学习补充,一定能成为新时代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