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教育家“评点”与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834 浏览:83003

现代著名教育家在“新文化”变革之初对于国文教学的设想,虽已距今七、八十年之久,但其包含的“现代”思想因子却仍潜伏着极大的生命力,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如自主、创新、发现等精神早已贯通于他们的愿想之中,从这种意义来讲,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复兴”.本研究从现代著名教育家论“评点”和“语文教学”两个方面,来演绎这种“复兴”以及“评点”所体现的教学思想和评点教学模式所具有的历史渊源.

评点学习法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建立在主体运用自己已有的思想经验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再加工的基础之上,是学、思、用三者的融合,否则评点无法进行.评点学习体现了对阅读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尊重,促进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评点阅读的过程中,阅读主体内在的经验际遇新材料,产生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吻合与不吻合的触发,即冲突,形成主观表达的,也就是形成了内在的动机.实现这一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主体表达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其情绪得到宣泄.评点阅读适应中学生潜在的评价的需求,抓住了学生智力发展(尤其是抽象思维)的关键期,并能促进“最近发展区”(相应阶段的)的加速形成.同时,评点阅读不是单纯的接受文本,而是通过自我感悟、发现、探究并表达来主动建构认知,改造文本,同时也改造自己,使阅读主体在评点的过程中得以“生长”.从学习过程来看,要“评”,就需要“发现”,要发现就要“注意”,要进行比较.这就促使阅读主体必须将面临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并寻找一种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评点是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一个练习着怎样发现探索的过程.[1]

一、现代著名教育家论“评点”

评点阅读法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评点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评论并在文章的词句旁对重要的或精彩的内容进行圈点或作记号.到南宋时这种形式已经趋于成熟,自朱熹以下教材评点之风日盛,而且一直沿到清末,形成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钱钟书、陈寅恪等大家更是大量运用这种方法于其著作之中.

事实上,评点是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练习着怎样发现探索的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帕克认为,教师的伟大工作“是指导学生发现真理”,使学生养成探究、发现和使用真理的习惯.评点正是一个用自己的头脑去“碰撞”,在“评”和“点”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成长的过程.这种方法受到现当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叶圣陶等极力倡导,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在《国文教授之研究》中说:“绩学之士,读书必有札记,以记所得、著所疑.记所得则要领明矣,著所疑则启他日读书参证之途矣.”[2]对评点的论述颇为精辟.

(一)夏丏尊、叶圣陶论“评点”

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在教学中运用评点的方法,他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在阅读的时候,标记全篇或者全书的主要部分,有力部分,表现最好的部分,这可以帮助了解,值得采用.标记或画铅笔线,或做别种符号,都一样.随后依据这些符号,可以总结全部的要旨,可以认清全部的警句,可以辨明值得反复玩味的部分.等读书笔记,还有应该记的,如:翻了几种书,就可以把参照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读了一篇文章一部书,自己有些想头,或属怀疑,或属阐发,或属欣赏,都可以记录下来.”[3]他还把“评点”放在教学的第一阶段,认为非得要学生自己动“天君”不可.《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中论述“预习”时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该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可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脑筋),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4]这种预习中采用的方法,正是我们现在所论述的评点方法的具体内涵的体现.

夏丏尊先生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评点的意思.他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等书是用文字写成的,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包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文心触发》)这种触发,是评点的一种很切实的解释.

(二)张志公先生论“评点”

张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是我国教学语法系统的奠基者.他提出了系统改革语文教学的设想,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现代化,并且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系统的研究.作为语文教育家,他就曾极力推崇学习上要用评点的方法.

他在《要重视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中强调“评点”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提倡:“特别值得提一提,而近年来大家很少提起的一条传统经验叫作‘点’.等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的脑子去活动.过去的一些文章选本叫做‘评点’本,那个‘点’有两个意思,除了指在文句的旁边点点圈圈而外,还指在最关键的地方说上一句以至三个字、两个字,有的就是一个字:‘妙’.这一个字就引起读者的注意:‘妙在何处?’于是,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噢,果然很妙!’至于怎么个妙法,有时虽然不怎么说得出来,但是感觉到了,体会到了,这就是‘涵泳体味’.我们现在不讲究点,不讲究涵泳体味,而是特别注重分析,左分析,右分析,于是学生就不‘摇头晃脑’,而是耷拉下脑袋打瞌睡了.等我觉得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提倡提倡,而过去我们对它比较忽视,谈的比较少,所以今天着重强调一下.”[5]


张志公先生认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需要启发式,而启发式则需要“把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能动的、能思考的对象”,要让它动起来,自觉地思维.这种“自己动脑子去分析问题”,不仅需要老师适当地给予“点”,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去“评”,这样他的脑子才会真正动起来,才能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