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本要求下“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249 浏览:45889

摘 要: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广东工业大学实际,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物理”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经实践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 键 词: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考核评价

作者简介:范仰才(1956-),男,广东乐昌人,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春华(1965-),女,山东蓬莱人,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第4批教研课题(课题编号:WJZW-2010-44-zn)、广东工业大学2010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0Z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73-02

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新世纪“大学物理”的主要教学目标.[1]为进一步推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教育部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于2008年正式重新颁布了《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国内许多院校在贯彻实施新《基本要求》上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2-4]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也一直致力于新《基本要求》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在直面课程教学现状、反思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部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2010年批准立项的教研课题“地方工科大学实施和完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广东工业大学2010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科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大学物理”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经实践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的逐渐转型,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地方工科类这一层次的本科院校,从办学规模到生源情况普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校就是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二本招生,从2004年开始,每年招本科生的规模超过一万人,热门专业和一般专业的录取分则相差多达几十分.进入大学后,大家都从同一起点学习“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相同.一些物理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课听不懂,平时作业多数是应付甚至抄袭,期末考试寄望老师多“放水”,不及格率很高.另一方面,受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考研热”的影响,也使部分大学生往往只在意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低年级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这些课程的学习上,而对大学物理普遍感到枯燥乏味,积极性不高.

2.“大学物理”的学时数普遍低于《基本要求》建议的最低学时数

重新颁布的《基本要求》建议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最低学时数为126学时.笔者对广州地区部分高校非物理专业的“大学物理”课时数进行了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多数本科院校非物理专业的“大学物理”课时数都在110,有的甚至在80学时左右.“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被大大“缩水”,很多学校只能勉强应对经典内容的介绍,而无暇顾及近代物理及高新科技物理基础相关的内容,更谈不上加强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的教学.学时数得不到保证,不仅贯彻落实《基本要求》成为空话,而且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抑制了“大学物理”在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二、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

1.教学模式的改革

对于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大学物理”教学问题,一些学校的教改经验是:分层次教学,即设立基础班,普通班和提高班.[5]这种改革在一些招生规模较小的学校实施起来容易,对我校这种每年有近7000人开物理课的本科大校来说,实施起来很困难.为此,我校提出一种适合本校特点的解决办法:“大学物理”课按专业和学生的物理基础分成两种学时、三个层次.“大学物理A”电类128学时,适用于物理电子、自动化、机电工程、信息工程等对物理知识要求相对较高的专业;“大学物理A”非电类128学时,适用于土木与交通、计算机、材料与能源、数学等对物理知识要求一般的专业;“大学物理B”72学时,适用于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包装工程、轻工化工、环境工程等对物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的专业.表1列出了改革前后各层次的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以及与新《基本要求》的比较.

注:表中A为改革前大学物理学时数,B为改革后物理A(电类)学时数,C为物理A(非电类)学时数,D为物理B学时数,E为新《基本要求》建议学时数.

分层次教学后,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不同专业对物理知识需求的不同,以及不同物理基础的学生实行同一要求的弊端,而且使改革后的“大学物理”(电类)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与新《基本要求》基本相符.安排了3位教师,在2010级的3个不同专业、12个学生班(约600名学生)按上述电类方案进行了教改试点,取得了预期效果.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表1可以看出,我校原“大学物理”课程经典内容尤其力学占用学时太多,近代物理学时太少,与新《基本要求》比较有明显差距.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现代科技相关内容的教学,这也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高视点选择经典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需要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特点的大学物理教材.尽管目前国内优秀教材很多,但由于各校专业设置、学生基础不同,要找一套很适合本校教学特点的教材不容易.于是,我校准备自编教材,为此成立了一支长期在教学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材编写组,编写组由四位教授和三位副教授组成,以新《基本要求》为依据,结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特点,编写了一套新《大学物理教程》.新教材先以讲义形式由3位老师在试点班试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该教材已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新编《大学物理教程》体现了如下特色:高视点精选经典内容,更新了课程体系;加强了近代物理、物理学发展史、物理方法及高新科技物理基础的介绍;重视学生掌握、运用知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