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318 浏览:54798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也是一个学习难点.再难的内容也有规律可循,如果能够发现这些规律,教给学生,尤其是告诉学生如何运用,那么阅读教学将会事半功倍.本文以解答2006年安徽卷的一道试题的课堂实录为例,谈谈培养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意识与能力.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解题规律与技巧大致有如下一些:一、仔细审题,题干里面就有解题信息;二、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或者是概括答案的范围;三、一般情况下,出答案的语段都会有一些与题干相对应的标志词,识别并找到这些标志词很重要;四、原文意识,即从原文中筛选、概括试题答案.

试卷的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原文画线部分是: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师问: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

生答:寂静.

师问:寂静,很好.如果再换一个字呢?

生答:宁静.

师问:到底是寂静好呢,还是宁静好呢?为什么答案用的是宁静呢?试着辨析一下.

生答:寂静显得周围环境有些死气沉沉,而宁静除了静,还给人温馨、安宁之意.

师问:还有呢?和死气沉沉相对的是什么?

生答:充满生机,有生命力.

小结:在概括答案时,可通过辨析,试着选出那个最合适的词语.我们写作文也是如此,总有最合适的字眼,能够把自己最想表达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所以,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绝大部分学生只想到了自然环境的这一个特征.对此,我进一步启发.

师问:刚才的“宁静”是围绕“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这部分语句概括出来的.那么,由“素裹红装,江山如画”,你能不能想到、概括出这部分自然环境的另一个特征呢?

生答:壮丽.

生答:壮美.

生答:很美的景色.

师问:大家都想到了此处景色的另一个特征,可描述冬天的景色,用“壮丽”、“壮美”合适吗?我再提示一点,现代汉语里面有很多双音节的词都是由意义相近的语素构成的,比如扫除、兴盛、美丽等.

生答:秀美.

景色的特征已经明确了,接下来就该考虑第二问“景色描写的作用”了.

师问: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一般是什么?


生答:衬托、烘托、反衬等.

师问:那么这两个景色特征分别衬托了什么呢?可以先考虑“宁静”.我提示一下,作者在童年时就很热爱屈原的作品,20多岁读大学时更加理解了屈原作品的内涵与屈原的精神,并且认为闻一多先生是与屈原非常神似的人.那么,今天他来到了行吟阁、屈原纪念馆,他会怎样呢?

生答:他会很激动.用宁静的环境来衬托作者激动的内心.

师问:回答的很好.那么,“秀美”又衬托了什么呢?我提示一下,苏词里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词里说“,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就是说,由“江山”都指向了什么?

这个问题稍微难一些,学生们稍微迟疑了一下,才回答出“指向英雄、豪杰”.

师问:对,指向英雄豪杰.那么这里的英雄人物,在作者看来又是指谁呢?

生答:指屈原.

师问:仅仅是指屈原吗?

生答:还有闻一多.

师问:那么,这一条答案应该如何概括呢?

生答:用秀美的环境来衬托两位爱国诗人的美(伟大).

应该说,这节课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回答问题很积极.所有问题答案都是学生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概括、归纳出来的.藉此消解了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树立了学好语文,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的信心.

语文课和数理化等学科的区别就在于,数理化答在卷面上的是解题步骤,也就是解题时的思维过程.要求步骤齐全,答题规范.如果只写结果,没有过程或者步骤不完整,那要扣除很多分数.而语文学科直接呈现在卷面上的是答案,不出现解题过程.那么语文试题的解题过程有没有呢?有,但比较抽象,只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即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学生普遍感觉到语文难学,不知道答案是怎样得出来的,就是因为不了解语文试题也有解题过程,即存在于大脑中的、不外化的思维过程.

明白了这点,注意寻找每一类题的解决技巧与规律,然后再辅之以必要的思维训练,语文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效率很高.

璩存峰,陶志刚,教师,现居山东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