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师德与使命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75 浏览:12898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216-02

对于教师的师德,有不少比喻.有的人把教师的使命比作“蜡烛”,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人们常借用李商隐的《无题》中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比喻有合理性,说明教师有奉献精神.我现在把教师的使命比做“星星”,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更加照亮了自己.有的人把教师比做“人梯”,学生是站在教师的肩上,从而看得更远,取得更大成功.这个比喻也有合理性,说明教师的使命是促进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超过教师.我现在把教师的使命比做“气球”,教师在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到“高空”鸟瞰宇宙时,自己也随之升到更高的境界.有的人把教师的使命比做“园丁”,学生就像花木.园丁要精心栽培,花木才能生长茂盛.这个比喻也有合理性,说明教师勤劳、有责任感.我现在把教师的使命比做“大园丁”,学生则是“小园丁”.“大园丁”要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将精心栽培花木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传授给“小园丁”.在“大园丁”和“小园丁”的努力下,百花齐放,林木森森.人与自然都协调地得到可持续发展.

其实,在真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师德的表现都是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的,比如人们常用来形容教师的“为人师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等,这些都是有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表现,而这也正是师德的表现.然而,这些师德表现的形成都得源于一种叫做“师爱”的东西,也就是,只有教师将全部的爱和工作热情投入到教育学生当中,既热爱教育又热爱学生,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从学生出发,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内心,才能将教育活动顺利地开展起来.也只有真正地做到从心底爱学生,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教师给予的爱,才能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才能将教育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故要想做一位让人热爱的、敬业的、有职业道德的优秀教师,要首先做到热爱学生.


此外,大家都深知,要成为一个学生终身难忘、终身喜爱的教师,非常不容易.教师要满意地完成培养人的使命,决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的师德总是要求极高,期望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这也说明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想把学生教好,就应当首先自觉做好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务必要先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也要不去做.要想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就要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要想为学生树好榜样,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讲授演示的能力;不仅要有人文艺术的修养,而且要具有社会交往的能力.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在教育中总是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将美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用全部智慧去发现美,用灵巧双手去创造美,用真情实意去感悟美,用诚实信誉去传播美;用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严谨认真的行为等,无声地去感召学生,影响学生,最终实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教育既是科学,又是哲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好的教育是这四者的有机融合.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技无止境,艺无止境.教师的使命是光荣的,又是艰巨的,是辛苦的,又是快乐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地、实事求是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将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此外,要想真正地实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还应当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用严要求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好学生的指路明灯,时时刻刻做好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自己作为教师的使命,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