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706 浏览:53594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一个人的真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语文教学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使人们不能不深入思考,本文作者就农村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认为农村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语音、阅读、作文、教学成效、教法、学生的情绪等方面.

【关 键 词】农村;语文教学;问题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而小学语文教学就更显其基础性和重要性了.然而,耳目闭塞的大山总是难于接收素质教育的信号,而素质教育也总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据笔者长时间的教学观察所得,地处深山的农村,语文教学不容乐观,归纳如下:

1语音教学失误严重

正确、流利的拼读音节是人们识字的途径,也是人们利用工具书阅读、学习、工作的途径.可目下农村语文语音教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仍存在着缺憾:有的教师发音误差较大,极少数教师不能读准声、韵母,至于拼音教学中的声调、轻声、儿化、变调就更令人难以捉摸,甚至让有的教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白话地区的学校就会出现n和l不分的情况,桂柳话地区的就比较严重,特别翘舌音和平舌音,许多老师都很难区分,很大一部分的送不送气也说不准.这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造成的,年轻的教师不愿意进入深山,深山里的教师偏向老龄化,而且大多数是本地的老师,多数是中师毕业的.这是语音教学失误的根本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小学老师上课起码有40%左右是用方言上课的.

2阅读教学“教”太多

阅读能力是学生字、词、句、段、篇章等能力的综合体现,阅读训练既是加强学生字、词、句、段、篇等作文能力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丰富学生感情的很好方法.因此,阅读教学的成败事关语文教学的成败,然而很多农村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只注重了“教”,却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他们“主演”过头,未能很好地运用手中的阅读文本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加强学生阅读技能训练.只是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老是围绕文章内容进行“写了什么”的探究,很少有“怎样写”的学习,也就是不注重语言的品味.我们语文课本后面的“表达、交流和词句品味”这两个版块,我调查,很少有班级正儿八经地学过,即作为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探究过,我调查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少有专门的语文语法课.学生判断一个句子成分的正确与否只是凭借自己的阅读感受,很少用理性的语法知识来解答这样的问题.诚然,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训练任务,但仅有语感的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很牵强地附会于许多华华而不实的东西,如自主、合作、创造等,结果什么都是语文,就没有语文了,语文本身的味道淡化了.最基础的听、说、读、写,没有了,语文就成了一副空壳,学生自然就无所获,无所得了.再加之农村学生文化信息馈乏,知识面狭窄,便导致了其在阅读教学中学无大获.我在曾经教学中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在上《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分析山的特点时,只注重让学生抓住排比句理解桂林山的特点,而忘记分析这样写把山的形、色、势写得既生动又具体.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就不明白使用排比句的好处在哪里.这跟教师个人能力有关,但是也跟信息闭塞有关,我们学校甚至连网络都没有,教师手里就两本教师用书,而且作为村校的老师,能出去听课的机会几乎没有.久而久之,教师的教法和学习能力越来越落后,教学水平又怎能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呢?

3作文教学成效差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可绝大多数农村学生“望文生畏”,拿到作文题往往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所以每逢作文时便只得胡乱拼凑以完其责,而如此作文也只能是文不成文、句不成句、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这难道不是农村语文教学的悲哀吗?当然悲哀后面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究其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3.1农村学生知识层面窄浅、文化信息少,身在深山缺乏见识,加之农村学校客观条件限制,正常活动无法开展.

3.2学生语文基本功欠缺,作文技能差;而就其教师方面的原因同样复杂:

3.2.1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不得法,“梦里寻他千百度”却始终不见“伊人影”.

3.2.2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作文教学.

3.2.3少数语文教师本身就患有“畏文病”.甚至分不清楚文体.

4语文教学效益差

现有的语文评价制度使语文丧失了应有的人文特色,导致学生的学习重理解、轻积累.且现行课本后面的练习琐碎、无序.教材的训练设计繁琐、重复,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

一篇课文放在学生面前,老师不做个别提示引导,学生不会读,怕读错,一篇作文,教师不做审题指导,学生就不敢动笔写.造成这样的情况,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过重,二是师生对课本的依赖过重.抓得太死,只重片面的成绩,却忽视了最主要的能力训练.所以,当试卷上没有课本内容时,学生就会出现很大的落差.我们班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说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学生会做了,但是在考试的时候题目说:“换一种方法改句子,使句子意思不变.”学生都不知道是要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这就充分证明语文教学效益有多差.要想提高教学效益,除了教师要改进教法之外,学生应该更多的接触一些课外书.

其次,语文教学方法模式化.很多语文老师上语文课都按一定的程序操作,或者设计一个程序,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程序,好象是在流水线上“做工”.比如,很多语文课概括文章的中心都是按同一个模式概括:“通过等表现了(歌颂了、揭露了等等)等”即使偶有变化,也是在稳中求一点变化,没有本质的区别.课课是一种模式,文文是一种模式.按着这种模式教学,似乎全面而系统,教者备课有矩,有章可循,教时心中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记出来的笔记也是井井有条,中规中矩.但是这种程序化的东西,展现不出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不能授予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只能让本该生动、形象、有趣的语文课变得刻板单调,只能让学生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