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地理性学习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910 浏览:105255

摘 要: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有很多适合学生进行研究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合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是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超过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

关 键 词:地理研究性学习作用

一、设计者作用

1、设计疑问,激发情趣.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层次、进度而设计问题,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的情趣.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以科学家情态,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二、组织者作用

1、教师是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者.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了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2、教师是各类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研究活动.

3、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活动的组织者.研究性学习形式是多样的,活动的资源也是多渠道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就需要多方面搜集活动资源,这种活动可以是: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这些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进行预先的资源特点方面的介绍.以防止因组织不当而浪费时间,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三、指导者的作用

1、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是保障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

2、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帮助并指导学生借助乡土地理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家乡一草一木也是作为地理教师的责任.

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擦亮学生发现身边地理的眼睛,走进地理世界.在地图上穿越太平洋、跨过喜马拉雅,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可能那些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地理事物,学生因为没有身临其境的机会,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感受不够真切,兴趣不够浓厚.而乡土地理最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学习是重头戏,区域地理学习中经常会用到比较的方法.选取比较对象时,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则,乡土地理在此又显示了其特有的魅力.在学习亚欧大陆内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时,可以从家乡具有大陆性特征的气候类型去认识这一气候的特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教师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实地考察、环境监测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会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和调查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


3、指导学生撰写能基本准确表达学习、思想收获的论文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能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艰巨的结题过程和稚嫩的论文成果.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取舍、分析资料,组织有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要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同时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最终以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的形式结题.地理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地理知识的特点,在学生写作论文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科研研究论文,使学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程序有所了解,再联系所学知识和搜集的资料概括论点,整理成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角色,做到胸有成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体素质提高为宗旨,以培养今天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需求为任务,不仅是一场学习方式上的革命,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它的推行既符合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它突现了创新教育的时代主体,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