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93 浏览:17263

随着校本教研的提出和深入开展,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都看到了它对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作用,从管理制度、空间和时间等方面均给予了条件保障.然而,部分学校校本教研的形式化、表面化现象依然存在.本文基于教育教学实际,从形式、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几种提高教研实效性的策略.

以总结推广教学模式为载体提高教研实效性

探索恰当的教学策略,构建并推广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极为重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性课题.该课题的实施会让教师经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推进某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流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恰是校本教研的过程,其有效解决恰是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体现.其中,“导学融合”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教师重在导、学生重在学;导为学怎么写作、学是导之成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经验表明,“专家培训—集体备课—课程实施—课后调研—教学反思”的教研过程有助于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专家培训,指邀请“导学融合”教学模式领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专家对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让教师了解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集体备课,指集中教师集体的智慧,通过智慧的碰撞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指教师按照集体备课制定的教学设计为基础,并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课堂教学;课后调研,指教师在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研;教学反思,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和理论等进行反思.

以研究学生的学习为重点提高教研实效性

首先,设立校本教学视导制度.校本教学视导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科教学视导团,对教师课堂的评价给予针对性的和可操作性的反馈.其中,教学视导团既可以由本校相应学科教师构成,也可以是聘请教研室及以专家领导为主体所构建的团队;课堂评价可依据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进行,包括对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评价,如学习热情、对课堂情境创造的适应性、教学问题的设计难易度等.其次,“备学生”要成为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将学情分析作为一项常规的制度确立下来,这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及相应的认知与接收能力,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等.最后,要加强考试分析,运用科学的教育测量手段,建立测试与数据分析、诊断与反馈、教学研究与改进的循环指导系统.定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并改进教学.

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提高教研实效性

学校小课题研究也是提高教研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它区别于校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是为解决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改善师生行为而产生的.它关注的重点是教师在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行动意识和反思意识.

小课题研究一方面能够让教研活动的主题更加细化、更加聚焦,促进教学实践问题的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提升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校本教研过程的高效、良性循环.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和实施机制,构建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有序、高效运行.

通常,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主要包括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的工作.学校层面主要包括健全项目管理和实施机制,如收集问题、筛选问题、立项、课题指导、结题及结题评奖等环节.其中,问题的收集来自于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层面的工作则主要是课题申报、实施、反思和结题.在研究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研究计划的实施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研究计划加以修正,直至得出合理、可信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