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6届专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与就业压力的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37 浏览:22011

[摘 要]专科毕业生总体的择业效能感较高,存在盲目乐观的择业观,男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注意搜集就业的相关信息,有近一半的学生已切实感到沉重的就业压力.学校应该通过对专科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育等工作,调整专科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使他们拥有更客观、更理性的择业观,从而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关 键 词]择业效能感就业压力专科毕业生

[作者简介]袁锦芳(1967-),女,河北任丘人,沧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河北沧州06100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88-02

择业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和坚持与择业相关行为的能力的信念.1981年Betz和Hackett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学和职业咨询,形成了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领域.择业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行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择业自我效能感比实际从事某一职业能力更为重要.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职业选择的范围和对职业的态度.低择业自我效能感会试图回避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从事职业,而高择业自我效能感更愿意努力探索,获取职业相关信息,职业选择范围更广.

2010年4月新浪网推出了“2010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调查,调查发现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比例较2009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从1.3%上升到1.8%);更多的人把就业压力归咎于外部因素(如社会、学校、家庭等),而淡化内部因素(个人)的影响;总体人群2010年的就业压力感受明显低于2009年,压力的大小可以用“适中”来描述.

专科院校排在高等教育行列的末端,专科生的入学分数比本科生低近200分,高考总分为750分,如果将其折合成通用的百分制,那么录取分数线每科平均五十分左右,没有达到及格水平.相对于本科、研究生来说,文化课水平越来越低的专科生就业压力如何?专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如何?专科生择业效能感与就业压力存在怎样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工作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自编《专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对沧州师范学院2011届专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其中,男生170人,女生295人;独生子女97人,非独生子女368人;来自农村的337人,来自城市的127人;师范生310人,非师范生155人.

二、结果分析

(一)择业效能感分析

1.盲目乐观的择业观.专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由自我认知、职业信息、职业行为、择业信心四个因子构成,通过调查发现专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较高,尤其是自我认知和择业信心两个变量,说明专科毕业生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对择业充满信心与期待,此研究结果与刘晓燕的研究一致.这种结果的形成可能与专科毕业生的错误意识与观念、缺乏择业实践经验有关.尽管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大学作为精英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上完大学后从事一份待遇优厚、较为稳定的工作被人们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些大学生自身也确实认为自己不同于甚至是高于普通群体,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形成一种过于自信和自负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确择业.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主要受以下四种因素的影响: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他人的言语劝说以及当时的生理心理.实践的成败经验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专科毕业生择业前缺乏实践活动经验,大多数人还没有真正参加过应聘活动,没有求职受挫的经历,所以目前还存在盲目乐观的心理.

2.择业效能感的性别差异.专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自我认知、择业信心及择业效能感总分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认知、择业信心及择业效能感总分高于女生.这与国内学者殷雷对择业效能感不同性别样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符合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由于一些工作对身体状况的特殊要求、用人单位的偏见、社会历史等原因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负担,择业的自信心不足.在我国,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已形成了男性更适合从事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女性更适合从事怎么写作行业的工作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在对待职业的态度和评价上人们更尊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而相对轻视怎么写作行业的人员.大学生在进行社会认知时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女生更为明显.她们对同性的成功常持怀疑、轻视甚至否定的态度,对异性的成功则抱积极、欣赏、尊重的态度.这种内隐刻板印象会直接影响到她们的职业定位、价值取向、职业生涯期望值等,她们会更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于弱者、追随者,不敢积极争取,不愿参与激烈的竞争.这可能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

3.择业效能感的地域差异.不同来源的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职业信息变量存在差异,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注意搜集就业的相关信息.在农村,教育投资对农民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很多农村家庭为了使孩子能够通过高等教育来脱离社会底层,宁愿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并把自己的养老都交给毕业后的孩子.因此,农村大学生期望从社会中求得一份比较好的职业来收回教育投资,偿还债务,赡养父母以及为自己将来打算.在就业竞争中,城市学生的父母利用自己在社会中所占有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就业铺路,而农村大学生的家长却无能为力.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针对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后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率就越高.北大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岳昌君博士也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父母学历高,职业越好,其子女在就业和教育上更有利.农村大学生的父母都是农民,属于社会分层中的最低层,资源占有量极少,在孩子就业方面帮不上忙,只有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了.所以,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求职心切,他们更注意搜集就业的相关信息.

(二)压力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专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主观体验最明显,有近一半的学生已切实感到沉重的就业压力;35%的学生产生了烦躁、焦虑、抑郁、挫折感等负性情绪表现,不同程度地出现头疼、食欲下降、失眠等生理反应;1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压力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大,这与“2010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不一致.高校连年扩招,导致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而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远不及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这一结构性矛盾造成就业环境日益严峻.高校的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子接受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行列,但在转轨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转型.相当多的毕业生对形势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就业观念陈旧.另外,近年来出现的高校高收费,客观上抬高了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在农村,有种说法是“一个高中生拖累一个家庭,一个大学生拖垮一个家庭”,农家子弟上大学投资很大,几年大学读下来,有的家庭会陷入贫困状态,所以,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急于摆脱贫困,争取改变命运是农村大学生共同的期望.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选择就业必定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就业压力与择业效能感呈显著的负相关,择业效能感低的人就业压力大.回归结果表明,择业效能感对就业压力有预测作用,这表明可以通过调整专科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来缓解就业压力.

三、建议

生涯规划,准确定位

学校要通过毕业生就业指导怎么写作中心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价值观.首先,加强正确的职业观教育,帮助广大毕业生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加强职业生涯职业规划教育,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准确进行职业定位.

调整观念,重新认知

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为将来的就业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准备,而不是给了上大学的机会,就一定要同时配给一个就业岗位,“学历等于就业”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了.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个人的素质、学位都比较高了,但文凭只能代表自己之前的表现与学习能力,并不能代表自己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大学毕业生开始成为劳动者主体,他们不再是单位的白领或高层管理人员,而将成为一线工作的主导力量,他们(尤其是高职生、专科生)将最终占据一线岗位百分之几十的比例.

降低期望,拓宽领域

大学生是社会阶层的普通成员,所以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每个人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要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更要考虑“我适合干什么”,确定符合实际的期望值,放宽视野,把目光从竞争激烈的热门岗位移开,更多地从自身实际、发展空间考虑,会发现务实往往“海阔天空”.其次,面向基层就业.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基层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可供大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很广阔.一些大学生不愿下基层,一是怕吃苦,二是认为没有前途.近年来,国家对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学生在基层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更有发展的潜力,对个人成长是极为有益的.


(四)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

大学毕业生可以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我们必须承认作为学生,其实践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只是每年毕业的几百万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理想化的工作是需要我们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的.因此,“心在远方,路在脚下”是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心态.职场中是没有神话的,不可能一步登天,只有循序渐进地积累实力,从最平凡、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简单、低微的工作中寻找成长的支点,才能最终实现职业梦想.所以,大学生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职位、高薪水,而是要脚踏实地、放低姿态,一切从基层做起,树立从零开始的心态,不计较职务的高低,不计较工作的好坏,只要有工作机会,就不妨去试一试,也许,你看不上眼的工作,就是你将来腾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当代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人格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2004(4).

[2]殷雷.关于我国学校职业指导中的心理测验[J].心理科学,2003(5).

[3]熊汉忠.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06-23.

[4]NancyE.Betz,HackettGail.TheRelationshipofCareer-relatedSelf-efficacyExpectationstoPerceivedCareerOptionsinCollegeWomenandMen[J].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19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