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感想

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726 浏览:80453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等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有人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化学教学如同一个人的吃饭与长大,“吃”是自身行为,“吃什么”、“吃多少”是自主选择.别人的活动诸如进食环境的创设、食物种类的提供等,充其量只是一个外部影响罢了,是不能代替这个人的吃饭、长大的.在这里,“吃”就是实践活动,没有“吃”永远长不大.这是一个十分简单、人人皆知的常识.遗憾的是过去许多所谓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恰恰颠倒了这一关系,将教师的“教”放在了主要位置,学生的“学”放在了次要位置,“学”从属于、依附于“教”,学生完全沦为“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陪衬.这就等于是用教师的“吃”来代替学生的“吃”,于是教师“吃”得津津乐道,学生却饥肠辘辘,这样怎能健康地长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由教师全盘操纵,教师一相情愿的“他控”行为实在太多.教学过程应由教师主宰的“他控”为主,向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控”为主转变,应提倡由“计划经济”、“卖方市场”,向“市场经济”、“写方市场”转化;由“配给制”和“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向“自助餐”、“超市式”的主动获取转化.逐步还学生以学习活动的主动权、选择权与自控权.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建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


新课程改革思想要求老师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通过对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上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设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不能再以传播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教”转为“导”,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的导引者.

老师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协调学生找出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各自根据自己所查资料说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自己分成两组开展辩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习分工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这就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的气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的一堂课是成功的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包办一切,要在“导”上做文章,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要有一丝创新,哪怕并不完善,也要给予鼓励.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才能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才能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学生提出有创意的前提是:(1)教师要善于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2)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提出符合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3)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4)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又有什么用,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问题设计的没有真实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的差异,生活经验与环境的不同,即使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统一讲解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主性.

然而自主学习并不是自由学习,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过程虽然有学生本身管理,但是在开放性教育中,学生首先还是要遵循教学部门的统一安排,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效果的验收等都应该符合学校的统一要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是一据教材,依据教材安排自己的学习,根据教材的建议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完善学习方式,寻求最佳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所依据的是生成性目标原理,即尽管课程和教材规定了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却不应该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所强加的,而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教育情景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广泛阅读相关材料,结合自己的实践丰富语言、文化、职业、时事、教学各方面的知识.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确定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