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10 浏览:13996

摘 要:高等教育机构的失序让大学生就业的态势更趋严峻.在知识分类的视角下,通过重新厘定高等教育机构的合理序列,明确高职院校自己特定的知识基础和定位之后,推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便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高职院校应该坚持自己的职教特性,从课程、师资与学业认证等方面为毕业生的就业准备条件;高职毕业生应该把握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知识特性,以“重点突出,多方兼顾”的策略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还应该把握我国地域劳动力市场划分的特点,依据地域经济发展中的知识型态变迁,选择就业区域.

关 键 词:高等教育机构;高职毕业生;就业

作者简介:罗建河(1979-),男,湖北黄陂人,教育学博士,南昌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就业中的政策供求研究”(编号:11YJA880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罗建河;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罗尔斯正义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编号:JY12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罗建河.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9-0015-04

社会环境的变迁,推动着高等教育机构类型朝向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的复杂化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既有可能呈现出秩序下的协调,也有可能呈现出失序下的混乱;前者是高等教育发展所追求的,后者是高等教育发展中要避免的,因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失序存在着诸多不良的影响,其中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尤为显著.这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机构正呈现为一种失序状态.

一、高等教育机构失序的就业影响

现代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着三种职能:培养专门人才、从事科学研究、怎么写作社会,这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学界的共识.在这三种职能中,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能,而我们也正是依据这一基本职能来判断某个机构是否属于高等教育机构.依据其基本职能为“培养专门人才”这一标准,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三种: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大学.在这里,也许会有学者指出,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很多科研机构(如社科院、科学院等)也担当着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否也应纳入高等教育机构之列.笔者认为,这些科研机构尽管也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不是这些机构的基本职能,这些科研机构完全可以不用培养专门人才,只需从事科研即可,不会受到任何的非议;但是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大学如果不培养专门人才,显然是不会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换言之,科研机构的基本职能是从事科学研究,而培养专门人才只能是其扩展的职能;而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能必须是培养专门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等都是其扩展职能.就此而论,我认为不宜将科研机构纳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之中.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大学三者本应各自有着自己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形成一种协调的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但现实却是三者之间“错位”与“失位”并存,“缺位”与“越位”交织,共同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失序.这种失序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普通高校在培养职业院校应该培养的人才类型,抢夺职业院校的生存空间;职业院校中的一部分“反攻”普通高校的领地,想要“替代性”地培养普通高校才能培养的人才类型,另一部分则去“侵占”企业大学的领地;企业大学则似乎自愿地放弃自己的领地,而改行做起了普通高等学校才能做好的事情——文凭与学历的认证.从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的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这种错乱与失序一方面影响了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结构的培养与优化组合,另一方面还现实地阻碍了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当前众多普通高等院校在遭遇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与用人单位的诟病之后,过于急切地想要摆脱困境、脱离诟病,几乎是一拥而上地将自己的教育性质定位为所谓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立志于要培养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对所谓的应用型教育的理解上,又进一步地简单化,认为所谓应用型人才应该重点掌握的是实践操作技能,而不是理论知识,有的高校甚至在大一阶段就送学生去生产单位实习,普通高等学校几乎成了技能培训中心.在这种简单化了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就业优势,在职场求职过程中更是捉襟见肘,在技术技能上比不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理论素养上也不再占有任何优势.

当普通高等院校开始走所谓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后,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为了生存,高等职业院校也只得“转型”: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升格”,实现了“去职教化”;另一部分高职院校则提出要培养所谓的实用性人才,期望与企业的各个生产岗位直接对接.高职“升格”为本科,对职业院校来讲,是“层次”的提升,是“地位”的提升,是对优质高职院校的“奖励”,是职业院校“众志成城”要做的一件事;如果经严格评估、遴选,将数量适宜的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高职本科,本有利于调动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建设的积极性,但这需要“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坚持自己的职教特性,依然要进行的是职业教育类型中的一种“层次”和阶段的教育.然而,实际情况是众多的高职院校一旦“升格”为本科后,便跨入了普通高等学校的行列,忙不迭地摘掉“职教”的帽子,开始按照传统普通高等院校的格局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按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一方面在师资和教学资源上的不足展露无遗,另一方面原先的实习实训优势却没有得到体现,特别是对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培养,反而遭致遗弃.在这种不伦不类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论理论素养不如老牌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技术技能也沦为了“半调子”,从而在职场求职中难以占到丝毫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