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再爱我一次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72 浏览:154052

摘 要:学困生是先天因素在长期特定社会情境才出现的.教师要长期积极关注,对学困生合理定位.只有全社会从家到校、到制度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解决学困生的问题.

关 键 词:学困生;转化;关注;正强化法;家庭教育

学困生的转化一直是衡量班级和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几个学困生可能成就一位老师的一世英名,也可能毁了一个老师光辉的形象声名.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面对学困生我们不能不慎之又慎.

一、关注学困生的意义

1.它是教委教育部的要求

就笔者目前所在初中的市教委的政策,全科及格率和平均分一向和升重点率一样,作为考核辖区各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标准.这体现了上层主管部门对学生的整体提出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教出几个好学生,还要全面进步,要求学校班级整体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2.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学困生往往不仅成绩差,他们很多人在品行上也有欠缺,不关心集体,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常常给班级对周围同学带来伤害和不良的影响,是名符其实的问题生.

3.它体现教育公平、人性平等的原则

现实中,学困生常常被安排在班级最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以防干扰其他人.他们常常是老师重点防范打压的对象.老师、同学都会有意无意回避和他们的交往,淡化他们的存在,避之唯恐不及.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不能因为畏难,而回避学困生的问题,忽视对他们的管理.

4.它是提高教师能力修养的必由之路.学困生转化是教师一项重要工作.教好学困生才最见一个老师的教育管理水平,对老师的能力要求也最高,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教好学困生.只有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关注学困生的问题,教师自身素养、管理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二、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所说的学困生学习能力、智力方面还是和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同样的学习任务他们哪怕很用心,完成起来也比一般同学效果要差.这是他们学困的根本原因.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自制力和自觉性差,很多是因为大脑中枢功能发育不足特别是前庭功能不调.前庭功能不调的孩子,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易兴奋或者反应迟钝,活动量大或者行动迟缓笨拙,自控能力差.还有的孩子脑与手的协调功能差.

2.不良的成长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学困生的性格与思想意识往往有问题,这多数来自他后天的环境——家庭、学校、朋友、社会的教育.正如人们所说,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由于成人社会的涂抹而改变了颜色.

弗洛伊德精神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我这里要强调,我们总说单亲家庭孩子有问题.其实不然,我也接触过很多单亲出来的学生,他们都很优秀.所以离异的家长不要担心自己给孩子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因自责而过分溺爱孩子或者因迁怒而更严厉对待自己的孩子.只要我们给孩子足够合理的爱与教育,孩子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的.

当然,我们也考虑到老师在某些时候可能也对孩子的教育扮演了不好的角色.

“一个小学生,如果给他的作业,符合而略高于他的实际能力,通过启发诱导,使他得到进步,同时每前进一步,相应的提高一下作业的难度,于是便形成了很好的自信心.等反之,如果给他的作业他不需怎样努力就能做出,或是由于教师的马虎,把他的错误也当作了正确,给了奖励,这便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至于自馁情绪的产生,则是由于作业过重过难,成为不可克服的障碍时自然形成的.”“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四五岁时,等有了较强的向上心.进小学以后,她在学习上表现一般,等于是她那向上心的素质在新的适应活动中,遇到了障碍,便产生嫉妒心的萌芽,经常对好学生挑毛病,说坏话.当她的行为连续受到教师讽刺、挖苦后,她的向上心消失了,嫉妒心却发展了.”其他影响孩子思想性格的因素还有来自学生接受到的社会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和受到的思想教育,包括同伴不良的示范、鼓动.因为初中阶段(10、11-14、15岁)学生最容易受到同伴而不是老师的影响.

总之,儿时家庭的不良教育,小学阶段老师不恰当的引导,初中行为欠佳的朋友的负面作用,接触到的各种观点等等都会造成学困生思想性格方面出现问题,负面情绪过多.而这些是我们能够改变的.

3.教育体制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素质教育,高呼创新.但是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一切的呼吁都显得那么脆弱.过去德智体美劳五项要求,现在只剩下一个标准——智育.很多学困生身上的长处难以得到施展和老师们长期的关注、肯定.而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肯定,他们自然会将自己定位为差生,因而也就放弃了向上的动力.

三、转化学困生的建议

1.教师为主体

(1)要有长期关注的准备.老师采取一些合理的教育策略,如谈心,鼓励,让学困生参与班级管理等方法去关注,但因为学困生时有反复,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持久战.

(2)要有合理的定位.学困生由于自身的很多原因——智力生理心理等,学业方面可能是很难达到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对学困生我们不能在学习方面提太高的要求,对他们提的要求应该是适宜的——能达到和易达到的.


(3)使用阳性强化法即正强化法.多发现学困生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挖掘培养其他的长处,及时鼓励(小红旗、表扬等),从而强化他们产生受人欢迎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冷处理他们一些不良的行为,至少不激化矛盾,产生对立情绪.

(4)学点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做受孩子欢迎的老师.

(5)创造良好的班集体.

(6)与家长、孩子多沟通.

我们是老师,我们的社会角色注定我们要站在学困生转化的最前沿.所以我们要积极关注,永不放弃,随时关注学困生每个阶段细小的变化,积极反馈,加以处理,这样学困生成为不困生就不会是梦想.

2.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努力

学困生的父母是悲哀的,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要不是力不从心,全部寄希望于老师,要不就是对孩子百般辩解,回避问题,有意无意地纵容其行为.再或者雷霆之怒,却管不到点子上,只是一味打骂,侮辱孩子的人格,使他们身心俱伤,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所以,老师要给家长信心,给家长以帮助,告诉他们怎么做更好,鼓励他们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成长.家庭能以一个合理的教育方式——科学地对待孩子的身心成长,以一个稳定和谐的情绪去感染教育孩子,这个孩子不会错的.

而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尽可能真正落实“特色”“素质”二字,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给学困生展现其才能的机会和舞台.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呼吁中专、技校的功能回归,让学生学有专长,不仅有理论知识,更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这必然会使对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多元化.而且还有当前就业形势技术的一线工人所谓的蓝领就业远胜于大学出来的白领.或许这都能使我们重新审视当前所谓的学困生.

另外,传统的分班教学、特殊学校(如攻读学校),笔者认为也是有其可取的地方的.几千年前,孔子就曾提出过“因材施教”.与其让老师面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留不同层次的作业,提不同层次的要求,不如将学生分层次教学,分流,对学困生进行小班授课,或者接受特殊学校的教育.这不是歧视,而是重视.不是倾斜和转移优秀的教学资源,而是把优秀的教学资源做更合理的分配,给学困生以爱与公平.

总之,只有全社会——家庭、老师、学校、社会各阶层都来关注学困生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教育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公平,一个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久远.职业可以三教九流,但是人却要众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