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制图教育

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850 浏览:117041

摘 要: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机械制图教学中发生的变化,阐述了在教学中的有益

尝试.

关 键 词:机械制图;变化;整合;创新

机械制图是研究机械图样绘制及识读规律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车工、钳工、汽修等工种必考的应知考试科目,因此,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机械制图作为一门传统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通过长期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对机械制图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是我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和尝试.

【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学生的变化

1.学生储备知识的变化

2009年前入学的绝大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正投影法、三视

图,但从今年(2011年9月)入学新生调查发现,100%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正投影法、三视图,并且三视图已作为中考的一个考点.以2011年广州市中考数学第20题为例:

5个棱长为1cm的正方体组成如图的几何体,画出该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标准答案为: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了机械制图的投影理论基础——几何中的多面正投影图.但在初中教学和相关试题中,初中三视图教学主要是基本几何体和几何体的简单叠加,并未重视主、俯、左的位置关系,可以用文字注明视图的名称,而这却是在机械制图中所不允许的.

2.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

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存

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生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父母都比较注意孩子的性格培养,所以,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力强,更加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他们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更加注重自身利益、自身需求和追求.他们虽然对初中的学业不理想,但中考的失利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期待.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课程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性,对职业发展的必要性.

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紧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补充,教学中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从90年代起,教育层次细化,中等职业教育回归本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线技术工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职业教育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作为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校学得会,在社会岗位用得上.

三、企业需求的变化

原有企业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对一线员工更多的

是要求服从管理,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随着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行集约化经营,他们更加注重员工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由于劳动分工从单一工种向复合型工种转变,企业更加欢迎理论基础

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这样学生去了企业很快就可以上岗,成为熟练技术工人,这也是以后培养技术骨干的

对象.

【教学尝试】

一、整合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讲练结合为辅,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学,但机械制图课程内容体系基本没变,所选用的教材也是根据知识体系编排,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讲究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但教学内容却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导致在后续工作实践中,缺乏用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图样看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依据学生几何知识的水平,基于工作过程、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与之相关的制图知识、投影知识及图样表达知识.任务的选择从易到难,每个任务既要包含多个知识点,又要有重点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工作任务将制图课程中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任务完成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的过程.

以完成以下学习任务教学为例:

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画、读图过程,任务难度逐渐加大,形成“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每次的任务学习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通过探究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渐构建适应自我的认知体系.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无论是知识性的概念、结论,还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要直接告知、演示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貌似很快就掌握了学习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事实上,对于中职学生来讲,他们逻辑思维还不发达,学生仅仅是学会了简单的模仿,但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是什么.对于变换了形式的问题,他们就显得束手无策,缺少了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不是教师一味讲解、学生模仿学习就能实现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探究,在一次次失败或成功的实践中体验得来的.根据中职学生的智力特点、学习心理,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探究任务难度的选择,以及难度梯度的递进

因为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冲动,但也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因此,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以及接受能力,把难度设定在“摘桃子”的程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付出一定努力,又不会非常吃力,就可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教师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还能是什么”.

3.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多样化

评价不仅仅是依据单一的任务结果,可以通过学生对学习过

程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主动、自觉地改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并且将是否有创新作为评价的指标,鼓励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大胆发挥想象力,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形体表面找点(已知一面投影,找另外两面投影)这一内容,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通过对比联系,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问题的相同、不同之处,主动探究形体表面点与特殊结构线之间的关系,完成学习目的.

4.圆锥、棱台表面点的投影练习拓展训练,强化学习内容

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笔者在机械制图教学上进行


了以上教学尝试,重在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机械制图期末考试平均分比上学年

同学期提高18分(试题难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