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问题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868 浏览:45708

幼儿学习数学,主要是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数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把数学归并入了“科学领域”,这样就有关数学学科中原来具体明确的目标、内容、要求概括化了.就数学而言,在原本的分科教学模式下,原来的教学大纲都有明确要求和说明了各年龄班学习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而《纲要》的“科学领域”目标一共有五条,而非常明确提到“数学”的只有一句“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和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样教师就误认为《纲要》对数学教育不是那么重视了,而认为数学教育只是在生活、游戏中进行,正规的数学教育活动被淡化.

“自从《纲要》颁布后,幼儿园主题网络课程的出现,已经大大削弱了数学教学.在教学中,忽视数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学习的数学内容也是零散的,没有体现循序渐进的要求.主题网络课程较多是以语言、科学常识类的内容为主线,而同是科学领域中的数学很难整合在主题网络中”.于是就有了一些很牵强的做法,数学知识能融入主题的就融入,不能融入的就不去理会,为整合而整合的教学现象比比皆是.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需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掌握的,但现在“幼儿园主题网络教学”和教师对《纲要》的理解偏差,提供给幼儿系统,循序渐进的数学学习机会大大减少.春天来了,“主题网络”千篇一律定为“春天”,学习赞美春天的儿歌,了解春天出现的景象等等.夏天一来,主题又换成了“夏天”.这些做法导致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理解不全面,不系统,学了也不会应用.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学习数学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不会理想.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数字7、2、5,请幼儿看数字列出算式,即2+5等于7、5+2等于7、7-2等于5、7-5等于2.幼儿列出了算式,教师的教学就结束了,实际上幼儿对算式所表达的意义是模糊的,甚至是不理解的;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重视自己的讲解演示,让幼儿记住运算结果,而忽视幼儿的实际操作感受;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幼儿学习不同的数学知识,它们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一些知识要以另一些知识为基础,而不同的知识亦有难易程度的差异.在内容安排上,我们应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和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做到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前后联系的特点,比如幼儿数概念的建立,必须先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然后是掌握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而掌握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运算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安排有关数的教育内容时,开始只是给幼儿一些前数学经验,如对应、排序等活动,再正式引入数的内容,重点在于让幼儿感知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数序,数与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后,结合数的组成和加减的内容,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上述的教育内容应有计划的,系统的安排在幼儿学习的各个阶段.

除此之外,当代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影响着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极强,一些为争生源的幼儿园不得不迎合家长的心理,迫使教师放弃正常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珠心算就是幼儿数学超前教育的典例,学习过珠心算的幼儿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计算出二位数、三位数,甚至是四位数的连加连减,这样的高速运算神童,成为了家长的脸面,大家赞赏的对象.而幼儿园数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幼儿学习10以内的数,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分解、组成等等.虽然这一目标是好多年前的,对21世纪的幼儿来说算不上合理,但不能否定其中包含的科学性.目标的确定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幼儿数学教育目标也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来定.试想,一个五、六岁的幼儿,完成了两位数、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对其的发展真的很有意义?他们真正理解这里边的数学意义?谁又能知道他们为了学习这些超前知识所花费的精力和面临的压力,这又让我想起了我那个教育活动,幼儿能很快地把数学分解,却不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一份对学前期儿童超前教育的调查中发现,幼儿阶段的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识字、算术、英语等方面.除了不少的幼儿园在特色班里有涉及,家长更多的则花时间带幼儿参加业余培训班,在语文、数学、英语上猛下工夫.四、五岁的幼儿就认识五六百个字,能朗朗上口地背上几十首唐诗,完成复杂的连加连减等,这些完全可以应付小学低年级的课程.但是,这样的过渡超前教育,不仅成为幼儿学习的压力,而且对“幼小衔接”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专家指出,家长过分实施“幼儿超前教育”,给幼儿带来厌学的情绪,因为幼儿阶段学得太多,刚上小学,什么都懂,上课不听,靠着超前教育的“老底”,应付着小学低年级课程,小学的学习方法没掌握好,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三年级效应”.所以学前期超前教育应适度,要做到让幼儿在兴趣中学习,不要成为一种压力.家长在平时教育中,不应只看到孩子掌握技能方面的能力,背唐诗、算算术,并不代表将来一定学习好,家长应在游戏活动中,强调语言、知识和个性自由发展,提倡“玩中学”.


总之,教育的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应该选用更正确、更适合儿童的方式.针对上述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笔者认为:①树立正确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理念,认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有效性,应保证一个星期里有两个数学活动(特别是中,大班).并按数学学科知识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安排数学教育内容,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②幼儿园教师应给家长必要的指导,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发展特点,能客观看待、评价孩子的成长.家长也就不会再以幼儿能否完成复杂的加减来衡量老师、评价幼儿园教育效果;幼儿园也不会由于顾及家长的想法,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将成为现实.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