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教学体会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477 浏览:35484

【摘 要】《药物合成反应》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以及教师自身素质四方面浅谈《药物合成反应》的教学体会.

【关 键 词】药学专业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体会

《药物合成反应》是药学等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探讨药物合成的反应机理、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由于《药物合成反应》课程内容繁杂,尤其是人名反应较多,各章节涉及的是单元反应,所以容易对《药物合成反应》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此外,药学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弱,所以学生普遍认为该门课程理论性太强,较难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简化教学内容,掌握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药学专业《药物合成反应》教学进行探索,浅谈一下教学体会.

一、适当的取舍教材内容

《药物合成反应》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总学时为126学时(理论72学时,实验48学时),由于学时有限,并且《药物合成反应》涉及内容繁多,所以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如基础有机化学已经讲述过的内容,我们就进行简单的复习,重点讲授反应机理、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适用范围,以及反应类型应用的实际药物的合成,加深学生对该反应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讲授酰化反应时,学生在基础化学中已经学习过该反应类型,我们挑选该类化学反应中具有代表性的化学反应进行讲解,主要讲授酰化剂的种类及其酰化能力的强弱,该反应的反应机理以及通过机理分析什么样的溶剂、催化剂等反应影响因素.学生通过对该反应学习,能够掌握一类酰化反应,并且对酰化反应的适用反应有了初步认识.为了加强学生对该类反应的掌握,结合实例教学,如阿司匹林的合成就是采用水杨酸和乙酸酐酰化剂在浓硫酸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氧原子的酰化反应得到.

二、改变教学方法

《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内容繁杂,涉及大量的人名反应,复杂的反应机理,学生认为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采用问题式教学,在讲解新内容之前,设计并提出问题来回顾前面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对前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加强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经常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勤于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提问,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对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更正错误之处或补充遗漏之处.在教学中,采取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引导启发式提问,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发表见解,最后由老师总结评价学生的讨论并引向正确的观点.这种授课方式避免了传统的教师灌注式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药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与此相适应,我们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还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在理论教学中逐渐融合实践教学,以实例讲解反应中如何选择实验条件,控制反应温度和如何进行反应的后处理,加强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实验的理解和认识.学生通过理论教学中基本知识的掌握,在实践教学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如何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从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奠定一定基础.


四、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的合成不断出现新的理论和新方法,以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关注《药物合成反应》发展动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让学生不断了解本课程的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师在《药物合成反应》的教学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校特色、教学内容等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药学专业《药物合成反应》的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充实教学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探索出适合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药物合成反应》的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赵鹏.中药制药专业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方法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29).

[2]颜范勇,王兵,王东华.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研究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5):154.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