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684 浏览:118968

摘 要:高等院校“育人”要务和当今社会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催热通识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普通本科院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研究型大学.探求原因,提出加强和改进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策略,有助于普通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

关 键 词: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199-02

一、普通本科院校与通识教育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做保证,而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各国高校的重要任务.一流重点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着眼于此,量大面广的普通本科院校也应如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2010年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专题演讲中指出:“目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这有赖于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1]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与专门教育(Specializededucation)相对.在当今大学本科的培养方案中,一般都把低年级的课程定位于通识教育计划而将高年级的课程定位于“主修专业”计划.事实上,通识教育的目标包括有效的思考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作出恰当的判断能力、对价值的认知能力,最早在1945年的“哈佛红皮书”中就已经奠定.

从20世纪90年始,我国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得到了较快发展,通识教育的研究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概念、理念、目标、特征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对通识教育概念与内涵的诠释上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盲目拔高其功能,把解决现行教育偏差与弊端的重任寄托于通识教育,过分夸大通识教育的作用,不断提升通识教育的层次;第二种倾向是过分降低其作用,把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等同于通识教育课程.两种诠释都存在偏颇,高难度目标使人力、物力、财力到管理水平等都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望而却步,认为开展通识教育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事情.低位基础型目标,把通识教育目标寄托于大学低年级基础课课程难以引起普通本科院校的重视,使得通识教育的地位和“命运”就像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大学德育那样,“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2].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沿袭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长期实践结果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过分注重专业化的倾向,很多研究型高校通过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努力扭转这种倾向,其中引进通识教育就是其强有力措施之一.从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到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等都是为了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然而普通本科院校从人力、物力、财力到管理水平,综合实力很难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加之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目标是否达到、接受通识教育毕业生优势短时期无法显现,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对普通本科院校的统领示范效应未能出现.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使其把较多精力投在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上,冷眼旁观相对远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这个中心的包括通识教育在内的教育理论.

二、普通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是要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完整的人,这正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要某一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更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学科基本理论,获得专业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要实现该目标,强调“做事”的专业教育必须加强,而关注“做人”的通识教育也绝不能忽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对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盲目拔高或者过低定位都无助于紧扣“应用”的普通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然而,不可否认,“育人”始终都是任何类型高校的第一任务,提高高等学校“育人”质量需要重视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普通本科院校当然不能例外.

普通本科院校为了实现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以致用”避免“眼高手低”是有道理的.但本科大学生在校学习只有短短四、五年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内,高等学校不可能教给或教会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此时,有效思考、有效沟通、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等通识教育目标将起到关键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高专培养面向岗位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普通本科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大学本科四、五年很有限的时光中要完成“做事”教育又不能偏废“做人”教育确实不易,这需要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采取恰当的通识教育策略.

三、普通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策略探讨

虽然普通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存在一定困难和制约因素,但“育人”和“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赋予高校的职责.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策略,通过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加强人文素质修养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教育,逐步实现补缺、纠偏,摆脱狭隘与浅薄,由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渐及整合、贯通,由知识的统摄渐臻智慧的领悟[3].

(一)明晰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低年级通识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的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大学本科四、五年的教学计划由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构成.其中大学低年级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基础知识形成和基本素养养成,这些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但它不是专门为专业课程而设置的,也不是专业课程的从属部分.因此全面发展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做合格的国家公民教育才是通识教育的真正目标.


价值认知能力目标:通过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等不同领域多学科知识的介绍,跨学科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学科知识视野.通过学术知识、个人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实现对多元化社会的理解和包容,提升社会责任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